运动康复与中医养生学结合
运动营养学与运动康复专业如何相结合
运动康复的运用。
他们都涉及到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理论,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都是比较边缘的学科,就业难度都不小。随着专业运动员和日常健身爱好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使用健康营养产品来增强或保持他们积极的生活方式。
如何强身健体,动静结合?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有些人不是以这样就是那样的借口来逃避运动,就是认为自己工作已经很累了,身体需要休息而拒绝运动,这些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在成年人中,有60%~80%的人的运动量不足,这也是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病症大增的原因之一。而经常性的适度运动,是增进健康和维持健康的简易方法之一。
以静养生
时下,名目繁多的养生方法让人眼花缭乱,吃补品,去养生馆,可总有人埋怨不见成效。静以养身是千年古训,养生贵在养心,养心即需修静,要真正静下来还需要淡泊明志、确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我们的健康追求不仅仅是延年益寿,而要比追求延年益寿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能修炼到商人没有市侩气、读书人没有迂腐气,那么就达到了以心养神,以性率情的修养的至静境界,也就得到了静带来的生命之根本。
“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事情,体育运动与滋补品等是第二位的事情。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用“以静养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养生实践。几千年来,奉行“以静养生”的中国人,大多数都取得了健康长寿的养生效果。“以静养生”的理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中国的先哲,特别是道家,极为重视“以静养生”,他们对“以静养生”的理论作了较清晰阐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我国有“心静自然凉”的说法,这其实说的就是以静养生。人是“动”物,一天到晚几乎一直都在动。在终日操劳之余,非常需要有一段静养的时间,使之动静平衡。
现在有一句名言,叫做“生命在于运动”。这种“以动养生”的说法也被很多人所接受,但是不是就代表《黄帝内经》以及我国历史上众多养生家所主张的“以静养生”的养生学是错误的呢?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动与静如同硬币的两面,不能只讲动不讲静,也不能只讲静不讲动,单独强调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传统的“以静养生”的养生学,虽然将静摆在第一位,但是并不反对动。它只是认为,养生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心性的修养,通过心性修养,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使自己能够摆脱名利恩怨的羁绊,从而使心境能常处于宁静祥和的状态,第二位则是适当的体育运动及补养。
在很多人眼里,运动就是为了减肥,塑造漂亮的身材,其实不然,运动包括了很多的学问,其实养生就是运动的一个大的学问。运用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动则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一倍。那么,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重要的一条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经常要东奔西跑,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体质变得越来越好,寿命自然比家养动物长了。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就长。这说明一个道理:运动是健康长寿之本。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而适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好处:
1、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肝脏养生,动静相宜
众所周知,人体的衰老和病变主要是因为内脏的老化和衰弱引起的。我们的祖先早就认为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性,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吕氏春秋·尽数篇》就有“流水不腐”的哲理名言,强调动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传统意义上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一般强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难度较大,学会许需要一定的时间,现代意义上的运动项目很多,有难有易,如跑步,体操,游泳等。运动健身的器材也很多,如哑铃,拉力器等。
动静结合和肝脏养生有很大的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止是存在于养生理论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没有不运动的生命,运动是物质的本来属性,所以生命在于运动的养生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是运动保健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即指运动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我们可以用一些指标来估计运动量,如心率和脉搏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都知道正常人的心率和每分钟的脉搏数是相等的,可以通过数每分钟的脉搏数来确定心率。正常成年人运动量以运动停止后心率不超过140次/分为宜。正常老年人的运动量以不超过120次/分为宜。假若运动后吃得甜,睡的香,情绪稳定轻松,精力充沛,这就是动静结合,运动量适宜的表现。反之,如果运动后不思饮食,头昏头痛,劳累多汗,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大,应该减少,循序渐进。
动静结合和肝脏养生有很大的关系,活动后要休息,休息后要活动,活动和休息都要有规律性,失度包括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积劳成怨”是过多的表现,“懒惰催人老”是活动不及的表现。动和静均要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体力等情况确定动和静,不能超过自己的耐受能力。正确的养生之道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如果长期的坚持这些养生观,对于保持全身脏器,尤其是肝脏的健康非常的重要。肝为风木之脏,喜欢春季,所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经常和家人或朋友外出游玩,对预防肝病极其有益,春游不但可以娱悦心怀,又可以舒筋活体,使血气流畅,正好与肝气喜舒达相符,达到肝脏保健和养生的目的。
健身有道,因病而异
哮喘:跑步、球类、骑自行车等皆可诱发哮喘,医学上称之为运动性哮喘,而游泳、棒球、滑雪等运动可改善症状,尤其是游泳更为适合,因为游泳不会因气温升高而使呼吸道水分减少。同时,游泳时的水平运动又减轻了呼吸道的负担,所以有利于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高血压:适于做散步、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这些项目均为动态的等张性运动,可通过全身肌肉的反复收缩,引起血管的舒张和收缩,促使血压下降。
心脏病:健康人要提高心脏功能,宜采用较大的运动量,运动时脉搏至少达到135次/分以上并持续15分钟才有效。如果已患心脏病则应谨慎,应根据心功受损程度来选择运动形式及运动量。一般说来,一二级心功能不全的轻症心脏病人可从事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医疗体操等运动,运动时脉搏限定在104—120次/分左右;三四级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发作频繁的病人不宜采用体育活动,以休息为主,也可适当做一些气功等保护性轻微活动,原则是以不增加心跳次数为度。
糖尿病:临床医生报告,不少轻型糖尿病人只需坚持体育锻炼并注意饮食控制即能康复。运动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提高运动强度,如散步、划船、跑步皆可。但注射胰岛素后以及饭前或患有心绞痛时不要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或加重并发症。
肥胖:散步、做健美操、游泳、骑自行车等温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减肥。以散步为例,饭后45分钟开始,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持续20分钟,即可收效,饭后2—3小时再追加一次(20分钟左右)效果会更好。
尿失禁:约10%的女性患有此种难言之症,合理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康复。可选择强化骨盆肌肉的方法,施行的步骤是:先做骨盆收缩动作10秒钟,放松10秒钟,再做收缩运动10秒钟……如此循环交替,每天持续做90—160次。
性功能低下:无论男女均可通过运动增进性欲,更易达到性高潮,从而获得性满足。一般每周3次,每次45分钟的运动即能达此目的,过量运动反可使性欲减退。
运动康复专业和康复治疗学有什么区别,康复治疗学和康复医学又有多大区别
运动康复专业应该是教育学学位,一般体育局招的是运动康复还有有的学校招体育方面的老师专业要求也是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是理学学位,一般医院招聘康复治疗学
运动康复学和康复医学有区别嘛?
可以说运动医学是康复医学的一种,但是各有偏重,运动医学总在运动这块,可以去体育院校或者队医里面去,而康复则主要是临床这一块
太极拳在体育康复中有怎样的作用
(一)太极拳有养生作用,亦称养生学。
有许多同志通过太极拳的活动锻炼,慢性疾病无形中消失了。这也是一种医疗治病的手段。60年代我去上海,上海的医生在给慢性病人开处方时,就建议打太极拳。因为打针吃药效果不明显,然而通过练拳效果很好。现在医生也采用这种方法,药物和锻炼相结合。
山西于1982年成立了杨氏太极拳协会,至今已有23年了。那时会员只有200多人,现在发展到近2万人,有60多个分会。其中有不少慢性病患者,如半身不随的、神经衰弱的、心脏不好的、冠心病的、等等。通过太极拳活动,病情逐渐消失,体格日益建壮。有些同志不但自己受益,而且希望别人受益,有些慢性病患者,现在成了太极拳协会的老师,是杨氏太极拳协会的骨干力量。在太极拳开展活动中做了很多工作,为人类造福做出了贡献。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
练杨氏太极拳就象写功笔楷书一样,一笔一画的写。它讲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要求每式要有定势。所以它的架子出来比较端正,姿势舒展,再加劲的内涵,练出来它的形象在武术项目中比较优美。不仅中国人爱好,许多外国人都说它是“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能强身健体,修心治病,是西方体育无与伦比的。
(二)太极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太极拳要求动静结合,在习练过程中,要思想集中,处于平静状态。一般人们通过活动,都感到良好。
太极拳如果现在只局限于二人搏斗,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适应面。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由单纯的武术发展为多功能的活动项目。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老少皆宜,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脑体劳动,它的适应性强。现在很多体力劳动者也参加这项活动,因为它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一般的劳动是局部劳动,精神系统没有得到调节。通过太极拳活动,不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能达到体内平衡。“平衡”是中国太极拳的精髓,它能使身体内部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杨氏太极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动作平稳缓和,式式均匀。比如心脏病患者,其心脏很脆弱,还有肝炎,都需要新鲜血液,凡是运动都能促进血液循环。但是激烈的运动对他们不适宜,接受不了。比如有心脏病的人,不能练武术中的长拳,它的动作比较激烈,劲形于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而练太极拳可以,它的动作缓慢、柔和、均匀。他们都能接受。只要坚持活动锻炼效果就明显。“流水不腐,户枢不蠢”,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就是这个道理。
有不少同志有神经衰弱症状。主要是大脑过度兴奋,不能自我抑制,经常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就越兴奋。在医学上叫植物神经紊乱,失调不平衡。练太极拳能使紊乱的神经协调、平衡。因为太极拳要求“静”,思想集中,精神贯注,排除杂念,只想练拳,思想处于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活动增加了体力疲劳,逐渐睡眠就正常了。如果在睡前练上一趟,信号来的更快。很多同志的神经衰弱就是通过规律性的活动好了的。
练太极拳不仅神经衰弱能痊愈,对高血压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压都伴随着心脏病,属于循环系统。此病大部分由精神因素所致。因为精神、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变化,心情愉快时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都处于平衡、协调状态。反之,情绪不好,生点气,马上血压就增高。如果能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血压就会正常。这种“精神因素”从药物中难于索取。但在练拳活动中能够获得。这种病要求“心静”,环境“安静”,同样练拳也要求“心静”、“体松”,环境“清静”,二者统一在“静”中,在“静”中进行活动。思想集中,气沉丹田,气沉下去大脑感到清新,一般说静着顺,气血畅,感觉舒服,反之,气血上涌,就感到头昏、心烦,血压就起变化了。如果气沉丹田,气血比较舒畅,大脑就很清楚。特别是头正颈直,身体各部位自然舒展,在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练拳后就感到很轻松愉快、血压也就稳定了。这就希望老年朋友们既要练功法,又要练功德,即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要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美国哲学家斯奥塞有句名言:“生命的潮汐因快乐而升,痛苦而降”。
运动康复与中医养生学结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运动康复与中医养生学结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