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节律与运动养生
论述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有哪些促进作用
你好: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既是教育的一环,又是生活的一环,是属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因此,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因为经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强,感觉敏锐、视野开阔、判断空间、时间和体位能力增强,因而能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运动养生的意义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一倍。那么,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重要的一条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经常要东奔西跑,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体质变得越来越好,寿命自然比家养动物长了。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就长。这说明一个道理:运动是健康长寿之本。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以养形
《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说明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著名医家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人体运动主要围绕肩、腰、髋、膝、踝等关节来进行,且每一处关节部分布有若干肌群,经常运动,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强了肌肉的力量。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还可提高青少年的身高和其他生理功。
2.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
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3.运动可加强心脏功能
国外有个心脏病学研究所,曾对20~30岁的健康男子做过一个缺乏运动对身体影响的试验。他们把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规定试验对象连续20个昼夜躺在床上,不准坐起、站立或在床上运动。对照组也连续20个昼夜躺在床上,但允许每天在床上设置的专门器械上锻炼4次。当试验进行了3~5天时,试验组的人纷纷诉说背部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发生便秘;20个昼夜过后,肌肉开始萎缩,肌力极度衰退,不少人从床上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心跳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到危险程度,有的竟处于昏厥状态,与试验前对比,心脏功能平均下降70%,起床后,连上楼这样简单活动几乎都无法完成。但对照组的情况全然不同,他们仍保持了试验前的工作能力与机能水平。另据对哈佛大学17000名毕业生普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经常进行积极的运动,可使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减少35%
4.运动能增加肺的功能
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而很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人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运动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而一般人为12~16次,其好处在于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5.运动能提高肾脏的功能
这是因为运动使新陈代谢旺盛,代谢废物大部分通过肾脏排泻活动,使肾机能得到很大锻炼。中医认为肾主骨,不少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脱钙、骨质增生、关节挛缩等疾病,也可通过经常的锻炼,而得以预防。
6.运动使人精神愉快
体育运动可促使脑血循环,改善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延缓中枢神经细胞的衰老过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尤其是轻松的运动,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对神经官能症、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正如美国医生怀待所说:“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剂”。近年来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已经证明,肌肉紧张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运动,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一、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要进行科学的锻炼身体,首先就必须了解人体的发展过程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有机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在劳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劳动对人体发展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就产生了体育,希望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使人体得到全面发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从人体的特点来看,人的有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例如,物质的同化与异化,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展,血液的阻力与推力,呼气与吸气,体热的产生与散发,细胞的增生与死亡等,都表现出人体对立与统一的法则。
生命必须依赖蛋白质而存在,并与其周围的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一旦新陈代谢停止了,人的生命也随之而停止。因为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使体内积累生活物质和能量,而异化作用,则消耗体内的生活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断进行的,而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因此,生命在于有节律的运动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一生是由弱小到强盛,由强盛到衰老,由衰老到死亡的自然规律发展的过程。因此,现在我们学习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就在于更好地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思维敏捷
人的重要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的。反射可分为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下部。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的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其中枢主要在大脑皮层。而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和变化莫测的战术配合,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性的强化刺激,产生刺激效应,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更加加深、更加集中。例如打乒乓球时,在接发球的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如对方发球的姿势、击球部位、声音、球的方向、弧度、旋转和落台地点相继出现,所有的刺激,由相应的感受器接受后并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接球者对发过来的球得到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好球还是坏球,是怎样旋转的球,用什么方法把球击过去等。再如竞技体操运动时的肌肉收缩性质,有动力性成分,也有静力性成分。既要建立各对抗肌中枢之间兴奋和抑制交替活动的动力定型;又要建立它们之间处于同一神经过程的动力定型,且按动作技能组合安排的需要,神经过程的高低强弱与接替,均需按规定节奏进行。因此大脑皮层与大脑皮层下运动中枢可因训练而形成的全新的协调关系,有时需加强或保持低级中枢的交互抑制,有时又需要改造它们。由此可知,体育锻炼是机体的每一种非条件反射都可能与各种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而建立起相应的条件反射,从而使人的头脑发达、思维敏捷,达到提神健脑之功能。
二、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在体育活动时,由于体内能量物质消耗的增强和代谢物的增多,因此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量,及时满足机体各部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如在激烈运动时,运动员每搏输出量要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每分钟向全身输送血液可高达35000ml。这就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同时也提高了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数量,降低和限制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存积。由于血液循环的加快,血液需求量的激增从而又促使心脏从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适应。如心脏运动性肥大,使心脏面积比一般人大10%以上;心肌发达,收缩力强,一般人每搏只能输出血液113ml,而优秀运动员每搏输出量可高达200ml;心容量大,心力贮备高,据测试一般人约为765~785ml,而运动员可达1015~1027ml;窦性心率徐缓,一般人约为70~80次/min,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者约为50~60次/min,优秀运动员为36~40次/min。同时心脏的调节机能也大为提高,主要表现在: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以适应运动的需要;在进行激烈运动的过程中,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结束后能很快地恢复到安静水平。
三、改善呼吸功能
体育活动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甚大。体内的一切活动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借助于不停地呼吸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呼吸肌增强,肺增气量提高,每分钟可达80~100l或更多,长跑者为180~200l;肺活量增大,一般的男子为3000~3500ml,女子为2500~3000ml,而锻炼者为4000~5000ml;氧利用率提高,如正常人在安静时利用率为25%,在较剧烈运动时可达65%,比安静时提高26倍。在剧烈运动时,足部血流量增加3倍,而氧利用率也提高3倍以上。因此,毛细血管与细胞间的氧分压增加更多,而氧气供应率可以比安静时高出9倍以上,氧利用率可接近100%;安静时每分钟呼吸次数减少,一般人约18次。而锻炼有素者只有12次左右。以上这些都充分证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充分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四、促进骨骼、肌肉结实有力
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使管状骨变粗,骨密质加厚,骨小梁排列密集,骨结节粗隆增大等。如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骨密质可增厚15~8mm。所有这些变化均赋于骨骼坚固密实,抗压性强等特性。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工作加强,血液工作增加,使原有的肌肉纤维增粗,肌肉块增大,通过锻炼,臂围、腿围等,男子中增长4cm以上,女子可增长06cm以上,肌肉的重量可占体重的50%以上,而不锻炼者这种比率只占35%~40%。因此,体育锻炼能使肌肉更加结实有力,并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和灵活性。
一、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列宁也曾说过“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些精辟的论述都充分说明体质强壮、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反之,就会有如我国古代医书《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不良情绪而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
从体育锻炼的内涵来说,它不仅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而且也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既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又能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乐趣和享受,故具有炼意志、调感情之功效。
体育锻炼多属室外运动,故它能把人们带进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在那阳光灿烂、空气新鲜的环境下进行锻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人们的无穷乐趣。这一切更使人们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总之,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只有按照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坚持不懈地去进行科学锻炼,方能达到上述之目的。
第四章体质与健康
第一节体质与健康的概念
人们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能增强体质、充实生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要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全面了解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指标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各种因素等。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体质与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运用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工作能力、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1982年8月、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会划定的体质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发达水平。即体格、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和身体组成成份。
(2)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例如,脉搏、血压、肺活量等反映心肺功能水平的指标。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和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4)心理发育发展水平。即人体感知能力、智力、个性、意志等。
(5)适应能力。即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应急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在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出从最佳功能状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障碍等各种不同阶段的体质水平。总之,体质是指精神状态、身体发育、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以及能适应各种复杂自然环境的能力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概念。因此,一个体质好的人,应当表现为精神振奋、朝气蓬勃、斗志旺盛、精力充沛、体魄健全、筋骨强壮、对疾病和各种自然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力,并能在劳动、工作中保持高效率,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胜任工作。
一个人的体质好坏,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而后天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测定和评价体质的实际水平时,必须注意体质的综合性的特点,以及的多指标性质。
二、健康的概念
对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当今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满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就明确提出:“所谓健康不是单纯地指身体无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体的、精神的和社会各方面的都包含在内,亦即是指一个完美的状态。”1978年9月世界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态。”
第二节体质与健康的评价
一、体质的评价指标
体质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很多,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主要测试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指标:
反映身体形态发育的基本指标主要有身高、体重、胸围三项。通过这三项的测试,可以反映骨骼、肌肉的发育以及营养和呼吸功能状况。
2.生理机能指标: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主要通过脉搏、血压和肺活量等指标,反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发展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
当前,我国大学生测定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时,主要选择代表速度素质和快速奔跑能力的60m跑,代表下肢、肩部和腰腹力量协调素质及跳跃能力的立定跳远,代表上肢力量和攀登能力的引体向上或屈臂悬垂,代表女生腰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分钟快速仰卧起坐,代表持久能力反映人体心肺功能的男生1000m跑和女生的800m跑,还有400m跑或50m×3往返跑,以及代表柔韧素质的站立体前屈等。
4.心理指标:
主要包括反应能力、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二、健康的评价指标:
要订出一个一般的健康指标,就要考虑到不同的年龄、性别、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差异。一般说来,人体的健康指标是由身体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三方面因素构成。
1.身体健康:
衡量身体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疾病、无须治疗;
(2)身体的发育正常;
(3)有良好的生活节律,食欲、睡眠好;
(4)体态、脸色好,有精神;
(5)能很好的进行日常活动、消除疲劳快。2.精神的健康
这包括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与其基本价值观仿相一致,觉得生活充实有意义,对美和善的向往,能精力充沛地履行各种职能,完成各种任务,而且能从中发现并享受乐趣,感到自身的价值,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谢谢!!
人类的生命节律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人类的生命节律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甚至直接影响着身体的健康。如果扰乱了身体正常的节律,就会出现疾病。科学家认为,如果细胞增殖和衰亡的节律性被打乱的话,就会引起癌症。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即在蟑螂的脑移植实验前,先把供脑蟑螂的活动节律改变,使其与正常的昼夜节律不一致,结果发现可使受脑蟑螂发生癌症。从生理学角度看,有节律的活动才是最合理、最经济的活动。
或许您很清楚,一段时间内,我们人类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干着各种灵巧的活。然而在另一段时间呢,我们又会走上一段几乎没有知觉的旅程,即睡眠。这就是睡眠与觉醒的生命节律。但是,您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的睡眠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种节律呢?我们平时正常的睡眠过程,根据脑电波的记录,它由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组成。一般,先是80~120分钟的慢波睡眠,接着是20~30分钟的快波睡眠。两种睡眠相交替出现,所以一个周期为90~120分钟。实际上我们一个晚上的睡眠时间是由多个慢波与快波睡眠的节律周期构成,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劳累了一天的身体才得以很快恢复。
或许您已经注意到,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也是有节律的。就像上足了发条的挂钟,各个指针不停地转动一样,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节律也是各自按照自己的周期,周而复始地永不间断地循环着。科学家们发现,在某一段时间,有些人思维开阔,记忆力好。领导者在这时易作出理智的决策,作家也下笔有神。而在另一些时候呢,我们就会觉得体力充沛,参加体育锻炼也不会觉得累。当情绪节律处于高潮期时,我们就会心情愉快、乐观豁达。然而,一旦人们处在智力、体力和情绪节律的低潮期或临界期时,情况就会完全相反。因此,有些现代优生学的专家向人们建议,如果年轻的夫妇想要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孩,一定要注意夫妇结合的时间是否就是他们的智力、体力和情绪节律的高潮期,这时候怀孕的小孩,科学家认为是符合优生学的。
生物节律的准确、守时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不言而喻,假如严冬已至,而动物的换毛节律还未守时运转,仍然披着夏天的绒毛,它们怎么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呢,生命无疑会受到威胁。
现在,对生命节律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这就是时间生物学。它的成果使科学和医学界开始重新认识关于人体机能的观念。时间生物学必将为我们揭示出生命节律的本质。我们每个人都能增加对自己生命节律的认识,学会顺应身体的内在节拍,能动地调节生活秩序。这样,生活必将更健康,更愉快。
五时的保养与保健有哪些?
《黄帝内经》是一部伟大的养生书,已经指导中华民族长寿养生几千年。它以“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为基础,即人体以五脏为主体,内系五脏六腑、五官,分联五方、五时、五气,五时主要包括春、夏、长夏、秋、冬一共五个时节。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顺应四季阴阳消长的变化而调养精神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季节,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气”的道理;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人们应使腠理保持阳气的宣通,这是与夏季相适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秋季的三个月,是一切植物生长平定可以收成的季节,人们应使神气收敛,保持与秋季的气候相协调,这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收气”的道理;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呈现水冰地裂的寒冷景象,这时人们要适应冬季的特点,保持温暖,避免寒气的侵袭,这是与冬季相适应的保养“藏气”的道理。该篇并明确提出了春夏二季重视保养阳气,秋冬二季重视保养阴气的养生原则。
所以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四时养生必须遵循的原则:(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贼风”,是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因为这六种邪气皆能致病,故须及时地躲避它。(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夏天养阳主要体现在:“夜卧早起”,秋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早起”,冬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晚起”。(3)要注意“五脏应五时”中医学认为,在养生上要有侧重点,即春天要注意养肝,夏天要注意养心,长夏要注意养脾,秋天要注意养肺,冬天要注意养肾。
这些古代的中医养生理论不仅揭示出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某些时间节律,而且也认识到生命节律与时间养生学的密切关系,创立了某些择时养生学的具体措施。而近代时间生物学的发展,从生物节律角度深刻地揭示了生命活动进程的时间节律性,为《内经》养生学的时间特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人依靠天地之气而生成,顺应四季五时变化规律而生活,人只有顺应四季五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让身体处于更好状态,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要求人们在生活中适应四季五时阴阳消长的变化。这是根据人体五藏的功能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周期节律同步的认识而提出来的,也是《黄帝内经》时间养生学的理论原则。
除了五时人体的状态会产生循环以外,昼夜的不同时辰人的身体也是有自身调养规律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人生的阳气在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隆盛,太阳西下时阳气渐虚,汗孔也随之闭密。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藏的时候,不要再扰动筋骨,不要受雾露的侵袭。如果违反了阳气的这个时间的活动规律,那么形体就会受邪气的困扰而衰薄。并指出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阳气在一日之中的同步节律,并提出了保护调养阳气的方法。
饮食是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养生中饮食的时间规律性也非常重要。《黄帝内经》除了强调饮食要有节制,五味要有合理的调配,寒温要适宜,不要偏食之外,更提出了食疗与季节的关系问题。《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重要原则:毒药用以攻邪,邪气衰败之后应当用五谷(粳米、大豆、小豆、麦、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颈、犬、鸡)、五莱(葵、霍、蔑、葱、韭)之气味相合调补脏腑的精气。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软,临证应根据四时五行的变化规律和脏腑之气的盛衰随其所宜而选择应用。
这些古老的养生理论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结晶,对于按时节养生非常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的传统医学,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学将大有可为。
生命的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分别与地球的什么运动相关
动物体的活动或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动,称之为节律性行为.
1)昼夜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小时重复进行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根据昼夜活动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类:白天活动的,称昼行性,如多数鸟类.昆虫、一部分哺乳类;黄昏或晨曦活动的,称晨昏性,如夜鹰;黑夜活动的,称夜行性,如猫头鹰;不规则活动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2)月运节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是与潮水的涨退相联系的,称之为潮汐节律或月运节律.潮汐产生的条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壶等,涨潮时在水下觅食;蟹类涨潮时躲藏在洞穴内,当潮水退落时爬出洞穴,在海滩上捕食.
3)季节节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动物表现出典型的季节性活动周期.如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繁殖;许多在冬季来临之前迁往南方温暖地区越冬.在热带草原地区,在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这里的动物的活动则与降雨量变化相适应.
4)生物钟: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叫做生物钟.比如公鸡到清晨一定时刻鸡啼,猫头鹰的体温恰好在夜里十二点最高.生物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在动物体内真正有这种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指动物体内存在着类似时钟的节律性.其实,生物钟不只是动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存在这种节律性.节律行为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的生活条件有重要作用.
关于生命节律与运动养生和健康节律运动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古代运动养生诗词
- 下一篇: 瑜伽运动养生动作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