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与健康文献

2022-10-20 11:35:20运动养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运动养生与健康文献,以及运动营养的参考文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的好处 论文 运动对人体的健康长寿的好处二因为运动可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根据生物学关于“用则进,废则退”的规律,长期坚持运动...

运动养生与健康文献

体育运动对身体素质的好处 论文

运动对人体的健康长寿的好处二因为运动可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根据生物学关于“用则进,废则退”的规律,长期坚持运动,可使各脏腑器官的功能增强,由予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可延缓衰老,能够健康长寿。

运动养生对全身肌肉有很大好处。人体大约有60亿条肌肉纤维,共有肌肉639块,分为随意肌和不随意肌两大类。体内一切运动都是由于肌肉的收缩而进行的。人的体力亦是由肌肉收缩而产生的。若坚持运动可使肌肉纤维逐步变粗且坚韧有力,其中所含蛋白质及糖元等储量增加,血管变丰富,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得到改善,又可使肌肉的动作耐力、速度、灵活性和准确性均提高,从而防止肌肉的老化。

运动养生对骨骼的好处二全身骨骼共有206块。对人体具有支架、保护和运动的作用。骨髓还具有造血机能。运动养生可使骨骼很好发育和生长,促进骨质增强,使骨骼可以承担更大的负荷。肌肉附着于骨骼,坚持运动可使肌肉附着处的骨突增大,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及代谢,使骨外层的密度增厚,使骨质更加坚固,并可提高骨骼对抵抗折断、弯曲、压缩、拉长和扭转的能力。加强关节的韧性,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防止骨质增生、’韧带和肌肉退化。持续运动可使人轻松,俐落而有力。

运动养生对呼吸脏器的好处。人的肺脏约有七点五亿个肺泡所组成,是司呼吸的主要器官。人体是不断地从自然界吸进新鲜空气中的氧气,同时又不断地把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出体外,这种吸氧排碳的过程,称之为呼吸。一般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呼吸次数为1 6—1 8 次。当人以最大吸气之后,再做最大的呼气,此呼出的全部气量,称之为肺活量。正常成年男子肺活量约为3500---4000毫升,女子为2500一3000毫升。持续进行运动养生,可使呼吸肌强壮有力,使呼吸动作的幅度扩展,使呼吸差增大,肺活量增加,呼吸深度加深。由于呼吸器官功能提高,肺内气体交换充分,血液含氧量增多,能量物质的氧化过程完善,从而促进了全身新陈代谢。对人体维持旺盛的精力,推迟身体的衰老极为有利。

运动养生对消化和吸收脏器的好处。人活百岁,需要吃掉各种食物和水约近百吨。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糖二脂肪、维生素、水和矿物质。同化合成为自身物质。同时也必须不断地把自身的物质,异化分解为别的东西排出体外。胃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坚持运动可使增加食欲,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胃肠血液循环,促进消化腺分泌,因而可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使整个人体取液循环增强,全身新陈代谢旺盛,有益健康长寿。

运动养生对全身血液循环的好处。人的心脏虽然仅有自己的拳头大,但在一般情况下,每分钟要排出血液5公斤左右,运动时可达40多公斤。人活至七十岁,他的心脏可排出约17500万公升血液。心脏和血管,是人体通过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全身,然后又把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出体外的动力源泉。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坚持进行运动养生,可提高心血管的功能6因为长规运动可使心肌纤维逐渐发达而有力,冠状动脉谢枝血管增笏管腔增大,血管壁的弹性增强,心输出血量增加,心脏和全身的血管血液循环改善,.对健康长寿极为有利。

运动养生对泌尿脏器的好处。肾是泌尿的主要脏器还包括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人的肾脏每分钟可滤过血液1�6�12升,人活至六十岁时;他的肾脏将滤过三万多噫血液。人体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大部分是通过泌尿而排出体外。坚持运动养生可改善肾脏的血液供应,并提高肾脏排除代谢废物的能力,如在运动时排出尿素、肌酐、乳酸、酮体等增多,从而保持体内环境的恒定。同时还能加强肾脏对水和其他有益物质的重吸收作用。如在运动时由于排汗增加,体内就会缺水丢盐,于是肾脏对水和盐提高了重吸收作用≥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运动养生对内分泌的好处。内分泌腺分散在全身各部,如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胸腺等。它们所分泌的物质,叫做激素。通过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进入血循环,成为体内一个重要的机能调节系统。内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以体液形式,调书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体内环境动态平衡,机体对外界的适应性,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运动养生可增强内分泌腺的功能,如增强肾上皮质功能,有利于体内蛋白、脂肪、糖、无机盐和水等各种物质代谢。再如,增强甲状腺功能,可提高细胞的薪陈代谢等。

运动养生对大脑神经的好处。成人的大脑约童11的髓1500克,其中约有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以及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所组成。人体内各脏器均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秘控制下使之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平衡协调,以完成统一的生理功能。此外,机体内部的对立统一,还必须由神经系统进行统一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多变性。运动养生,可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能使体力劳动和脑方劳动的耐受力增强。参加运动可使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并能使气力增强,且在动作速度、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可有显著增强广,且不易疲劳,有利于健康长寿。

运动养生对皮肤的好处。皮肤覆盖手人体的表面是个重要器官,其功能有保护机体,感受刺激,调节体温,分泌排泄,渗透和趿收、储存营养,参与代谢免疫等。运动养生能改善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运动时,可使皮缺血液循环加强,营养物质氧的供应充分,新陈代谢旺盛,使人体对冷热的耐受力增强,皮肤防御功能加强,有利机体健康长寿。

运动养生方法有哪些

运动养生方法:

1、护发: 头发是人体健康与否的标志,头发是否乌黑、润泽、柔韧、茂密,与血、肾、脑有密切关系。因此,除生活上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情绪上保持开朗豁达、从容乐观;饮食上注意营养以外,还应经常梳梳发,按摩几下头皮。隋朝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千过梳头,头不白”。明代《摄生要录》也讲:“发多栉,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栉就是梳头发,多梳发能清头明目,疏通血脉。具体方法是,每日早中晚,以十指代替梳子,自额骨两眉内梢处抓起,经发际、前顶、头顶到后脑发际处,由前往后反覆数十次至百余次,若能坚持数年之久,能使白发变黑,稀发变密。

2、叩齿: 自古以来,中医就非常注意保护牙齿。“齿者肾之标,少长别乎此,盛衰见乎此也”。说明牙齿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强弱关系密切。固齿首先要护齿。唐代《千金要方》讲:“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口齿不败口香”。主张饭后要漱口。元代《饮膳正要》说:“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则比漱口又进了一步。但这些均是口腔卫生护齿法,比护齿更要紧的还在于保健叩齿固齿。晋代的葛洪讲:“清晨叩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隋代巢元方也说:“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其方法是,清晨或睡前,口唇轻闭,然后上下齿有节律地互相轻轻叩齿。至于叩的次数多少为善,当因人而立,大可不必拘泥古人之说。常叩齿可使牙齿坚固,促进消化,预防牙病。

3、健脑: 中医认为:“脑为神之本”,“脑为元神之府”。“神”,中医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因此健脑养生目的在于保持“神明”(思维)的健康。但是,脑与肾的关系密切,脑的思维活动敏捷与否,依赖于肾精的充养。中医有“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之说,就说明能善养肾精者,才能健脑全神,推迟人脑的衰老。显然,这里又强调了节欲保精的重要性。其次,用脑要适宜。汉代的司马迁曾说:“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若善于用脑,则可提高智能,使思路敏捷,至老也神清智聪;过于用脑,情志刺激过度,则精神思维紊乱,促人早衰。再有,食补与药补也是中医所强调的健脑措施之一。一般多用鱼肉禽蛋以养血补髓;用核桃、黑芝麻、桂圆肉、大枣等以益智宁神;用肾气丸等补肾固精。后人曾据古今中医文献,编制一套简便易行的脑保健操,分吐纳、梳发、揉太阳穴、拿肩、摩面(脸)等教节,因限于篇幅而不细述。

4、摩腿洗足: 步履稳重、行走从容不迫与否,是衡量老人健康与衰老的表现。欲话说:“人老腿先老”。因此,古人比较注重腿脚的活动和护养。腿脚活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早晚饭后散散步,能起到活血通络,活动关节,助脾消化,强健腿足的作用。其次是腿脚按摩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1“干洗腿”。即以两手抱紧一侧大腿根稍用力向下摩擦到脚踝,然后回摩到大腿根。此法可增强步行能力,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及腿部肌肉萎缩。

2扭膝。两脚并拢,屈膝微下蹲,双手掌置膝盖上,膝部作前左后右圆圈运动20~30次,可防治膝关节疼痛,恢复下肢疲劳。

3扳足。坐床上两腿伸直,低头并身体前倾,以两手扳足趾30次,能练腰腿,强脚力。

4搓脚心。指搓脚心涌泉穴,有滋肾益阴,镇静安神的作用。先将两手掌搓热,然后搓两脚心各100次,以脚心感到温热为佳。另外,每晚入睡前用35℃水泡沫脚20分钟。

养生与健康 的论文 3000至5000

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因此,从养生学学科理论中寻找科学依据,从高龄老人群体中寻找养生经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 一、科学养生四大障碍 (一)“烦恼”因素。 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工作到了家庭,与子女共居的,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比如买菜、煮饭、送孙上学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辈之间,未免有些“摩擦”,产生了一种转换“岗位”的“烦恼”。 (二)“失落”因素。 特别是当过单位领导的老人,过去“有权不使”,如今“过期作废”,“下岗”后有一种失落感。加之对自己尊称改变:过去任长官,受人“尊敬”,今天,见面避开,人走茶凉。感到“世态炎凉”。 (三)“拼搏”因素。 与“失落”相反,这些老人认为过去“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显身手”了。少数人说自己过去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机会,千方百计想弥补。个别人,一反常志,买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无归”。 (四)“厌世”因素。 有些老人无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觉得日子很难过,吃完三餐,不知到哪里消磨时光。个别老人,一迈进60花甲之年,自称为“等死队员”,认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思想,于是喜、怒、哀、乐无常。 二、科学养生三大原则 老年人是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有较大的复杂性,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但人生历程中的三大原则是统一的。 (一)自主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有限,养生奥秘无穷。人能否健康长寿,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注定,而是靠自己主观努力创造条件获得的。广西有个长寿县——巴马,80岁以上寿星有几万人,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劳动,注重身心锻炼,从而形成少病、长寿的老年群体。 (二)平衡性养生原则。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康寿在于平衡。”大多数老年人注意到体育锻炼,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锻炼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足、失去动静平衡,阴阳失措,结果反而搞垮了身体。一些老人争强好斗、怒气横抽,导致疾病丛生。这些现象说明:追求健康长寿的老人,如不按科学养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坏,好事则变成坏事。 (三)特殊性养生原则。 世间事物有两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学养生过程中,应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制订和实施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则,事与愿违。 三、科学养生四大基本经验 (一)思想要乐观,心态要平衡。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无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从忧生……”说明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中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心是五脏腑之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曰:“百病皆生于气。”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四个一点”。顺境时要谨慎一点;逆境时要振作一点;得意时要谦虚一点;烦恼时要“糊涂”一点。不因地位低微而气馁;不因薪资偏薄而苦闷;不因权力丧失而哀叹。要善于控制情绪,切勿庸人自扰,惹事生非,避免过喜过怒,造成过于兴奋,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骤升,血糖改变,引发脑充血或心脏病。待人接物,要讲究文明礼貌,以诚待人,以礼敬人、平易近人,适力助人。 (二)忍气不争吵,处事和为贵: 中国有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后能公,和忍性,然后能修。”即是说,能强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纵,放纵就是为所欲为。不然大则以杀身,小则以伤气。 (三)节食加节欲,生活有规律。 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养生论》说:“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此语意思是饮食、色欲两事应有节制。使之适度,以求长生。《增补遵生八笺》上曰:“……六日饮食,七日黄室……归心静然,可以永生。”也说明了节欲、节食之重要。所谓节食,就是说,餐吃八成饱,暴食伤胃也伤肠。节食,对于老人来说,还包括选食。做到不偏食,有什么吃什么,一日三餐,再好的饭菜也不饱食,更拒绝花天酒地。 这里必需郑重阐述色欲话题。在中国封建意识掩盖下,人们对性事自然讳莫如深,作为一种保密性的事。古代医学书籍,文中也只用“节欲”或者“填房事”两个词。养生文章中《格言联壁》说:“积精求神谙得切实。”顾名思义,既名之为精,既为精华、精粹。在人体内,所谓独一无二之至宝。不能滥用,滥用则影响健康长寿。为何一些长寿村男女人寿星较多?为什么尼姑、和尚较之一般人长寿?那就是人之宝贝藏之于身。依愚之见,人过七旬,以少行房事为宜,至少要注意适度。“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过眼云烟,气是惹祸根苗。”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得好:“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把人寿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锻炼,动静要适度。 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常动故也。”外国人说:“生命在于运动。”经常的、适度的运动,可以补充肌体能量,有利血液循环,可以改善脂肪过多地在体内存积,防止肥胖,保证血糖正常,延缓骨质疏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度的、柔和的项目进行身心锻炼。早晨起床,适当步行、打拳、舞剑。稍年轻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坚持做保健操,动静结合,呼吸结合,心平气静。还可以积极参加书法、绘画、诗词班学习,陶冶身心,健脑强心,延年益寿。实践证明:老年人,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动多静少,不注意休息,则增加身心疲劳,降低血糖供应,不利健康。只静不动,常睡懒觉,易使身体僵化,关节失灵,也不利于科学养生、延年益寿。正确处理动静关系,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动静适度,对身体有益。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阴阳学说的现代解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阳 阴

生理组织结构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体 表 里

躯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侧 内侧

脏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阴阳) 五脏(各脏又包含阴阳)

经络 手足三阳经 手足三阴经

气血津液 气(卫气、肺气、脾气、胃气、心气等) 血津液

功能活动 升降 上升 下降

状态 亢奋,发散 阴滞、收敛

动静 动 静

主要功能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 阴

阳证和阴证 阳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火热炽烈,阴液耗伤等病证。 阴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不足,机能低下,阴气偏盛,寒象明显等病证。

望 面色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黑燥。 望 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萎顿,倦怠少语,舌淡胖,苔白润。

闻 语声重浊,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气喘。 闻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息短促。

问 恶热,心烦,渴喜冷饮,腹胀满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问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

切 皮肤灼热,腹部硬满拒按,脉数有力。 四肢清冷,腹软喜按,脉沉弱微细无力。

虚证 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心烦,遗精,脉细数,舌红。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频,或有喘咳,身肿,脉沉弱无力,舌淡胖。

脏腑阴阳辨证

心 心阳虚:心悸气短,或有心胸憋闷,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虚浮,舌淡胖,脉微细。 心阴虚:心悸易惊,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肺 肺阳虚:咳喘无力,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声嘶,形体消瘦,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脾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阴虚:腹胀纳少,食后加剧,大便干结难解,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心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无力。

胃 胃阳虚: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心烦,口干多饮,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瘦少,脉细数。

肝 肝阳虚:胸胁牵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温稍缓,遇寒更剧,形寒肢冷,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 肝阴虚: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面部烘热,胁肋疼痛或有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肾 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头目眩晕,易疲倦,面色苍白或黧黑,或有阳萎、白带多而稀白,性欲减低,下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弱。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强易举,经闭或崩漏,形瘦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红,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

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药物性味 阴 寒、凉性,苦、酸、咸味,味厚者

阳 热、温性,辛、甘味,味薄者

药物性能 阴 沉降,清火、攻下、滋阴、抑制

阳 上升,发散、上升、温阳、兴奋

药物作用的转化 重阴则阳,重阳则阴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 阴 包括里证、寒证、虚证

阳 包括表证、热证、实证

诊断指导思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脉诊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

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

治疗指导思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疗大法 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导预防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死。

指导养生 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法于阴阳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

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又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充实、丰富。其中较明显的是不是在于如何区分事物的属阴属阳,而是在于分析对立事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诸如阴阳互根、相生相长等理论。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学里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具有非常严格的、特定含义的属性。如以自然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雄(男)为阳、雌(女)为阴,等等。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机能阴滞属阴、机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这些阴阳的划分是有明显的属性区别的,是决不可以随便调换的。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实际上这是该学说的优势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事物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往往有其属性的差别,而这种属性的差别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是非常适合的。

(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阴阳看作是机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的属性固然是有其严格性的,但在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而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

图中充分体现了在阴中包含了阳,而在阳中也包含了阴。

(3)展示阴阳的层次:中医学里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阴阳学说。如脏腑学说中用阴阳进行分析,脏属阳,但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背为阳,肺为阳中之阴。而心又有心阴、心阳之分。可见

(4)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经》中提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提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即所谓的“阴阳互根”。如人的形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二者缺一不可。

(5)阴阳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是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的,不断地此消彼长,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一动态平衡。阴阳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突出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等有精辟的见解。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被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一个整体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过程中,这些关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举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脏 肺 肝 肾 心 脾

六腑 大肠 胆 膀胱 小肠 胃

五气 燥 风 寒 暑 湿

五窍 鼻 目 耳 舌 口

五体 皮毛 筋 骨 脉 肉

五志 忧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宫

五声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红 黄

方向 西 东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长 化

季节 秋 春 冬 夏 长夏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用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其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与“我”共同构成了五种关系,从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样,五种关系可以构成一个“稳态结构”。其相互关系示意如下:

相生

水 – 火 相克

金 土

在医学领域里,广泛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关系,如脾胃输布津液至肺,且肺阴有赖于胃阴以补充,即称之为“土生金”。并把脾胃称为“母”,肺称为“子”,二者即为“母子”关系。

同时,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及某一脏腑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如因肝气过旺,可以横逆而犯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之为“木克土”。

在诊断时,五行学说又往往用来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黄,为其本色,但如出现面色发灰黑,则为肾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较重。

在治疗时,又往往用五行学说作为指导。如有“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

三、探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研究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要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其中的精华,特别是重视其中某些现代哲学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对发展现代哲学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真理。

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以分析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把不一定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如古人所说的日为阳、月为阴,从其阴阳属性来说,确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阴阳的关系套用在日月的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又如有些矛盾双方用阴阳的观点难以说明,例如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为阴或阳。

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时也不够恰当。

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是把各种事物的关系都列为五要素,虽然这可以认为是构成了一个稳态系统,但毕竟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里,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并不能都归纳为“五”,所以也出现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归纳的情况。同时,五要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实际在医学领域里,五行关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来的,应是在实际生理和临床上存在了某种关系,再以五行学说加以说明。如“肝木克土”是因为在临床上存在着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运化的现象,而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这样才得出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关系。如果在生理或临床上得不到证实的,则很少单凭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来确定一些相互的关系,至于少数人脱离了临床实际,机械地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推导,这实际上已背离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并不代表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身。。

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等领域中被运用,更使这一学说走上岐途。在中医学里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赋予了医学的科学内容,所以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当然,阴阳五行学说有时被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使得许多人,特别是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对其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思辩性理论,不是成熟的科学理论,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上,并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是坐在房间里单凭思辩推导的。所以我们在认识阴阳五行学说局限性时,不能片面夸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断地作出不科学的结论。

四、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哲学思想的比较

从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中医学里作为基本说理工具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现代哲学是在古代哲学(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学的精华,但由于现代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学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现代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特别是由于西方对中医学更是陌生,所以也谈不上吸取中医学里的哲学思想,从而现代哲学有必要进一步吸取中医学里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从而使现代的哲学体系能更上一个档次,让中国的古代哲学发挥出更灿烂的光辉。另一方面,也应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中有许多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些初步的体现,要使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应使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长处。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应建立在密切联系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接触到其本质性的东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学性的内核。同时,也要认真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推动传统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发展,这样也必然促使中医理论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急需!!!运动时间与健康的关联的文献

每日最佳锻炼时间

国外许多学者研究揭示:人体一昼夜间机体能力状态使变化的。每天8时-12时,14时-17时是鸡肉速度、力量和耐力处于相对最佳状态的时间,若在此时间里进行健身锻炼和运动训练,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3时-5时,12时-14时则处于相对最低态,如果在此时间里从事体育运动,易出现疲劳,且“负荷量”过大时,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大。

这说明,人们应该根据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尽量选择相对最佳时间去从事体育活动,以期收到好的健身和训练效果。

对于健康而言,从什么年龄开始运动都有效,有时间多锻炼,没时间少锻炼,只要动起来就好,哪怕只是一招一式。到底什么时候锻炼好?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这样的说法,植物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早晨树林里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高一些,一些灰尘也在空气中漂浮,对人的健康不利。另外,人的血压在早上比较高,容易出问题。其实,是不是在早晨锻炼,主要取决于锻炼的目的。

如果是为了减肥,为了增加对运动技能的记忆,早上非常好。人在早晨一觉醒来的时候,已经把昨晚吃进去的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不吃饭去锻炼,就会导致一个结果——“燃烧”脂肪。因为早上能量没有了,肝脏里还有一部分糖原,当这些糖原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脂肪“燃烧”就会成为主导的供能方式,这时就使减肥成为可能。所以早晨运动对减肥、对防治脂肪肝有特殊的好处。此外,人在早晨的时候,学健美操、学交谊舞、学太极拳……学任何一种技能,都比在其他时间学更容易掌握。因此,早上锻炼取得的健康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多一些。

古人讲究“闻鸡起舞”,健身一般选择在早晨。至于说早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污染严重,并不是主要理由。其实,白天汽车尾气等的污染也很严重,还能放出铅、重金属和一些化学废物,如苯等。早晨的血压高,可以通过药物进行调整。因此,究竟什么时间锻炼最好,不是绝对的。也要因人而异。

无论是早锻炼,还是下午锻炼,运动都要适量。对于健康而言,从什么年龄开始运动都有效,有时间多锻炼,没时间少锻炼,只要动起来就好,哪怕只是一招一式。

运动,需要因人制宜,还应该是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活动不要太剧烈,以后逐步地增加运动的量,而不仅是简单地活动一下,就能解决问题。衡量运动是不是过量,除了可以用心率来反映外,还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谈话实验,如果运动的过程中喘得都说不上话了,就说明运动过量了。

不管做什么运动,尤其对于中老年人,从锻炼身体来说,适合做的是全身性的活动。比如说游泳、跑步、走路,这些都可以,做体操也行。但是总要达到一定的量。有一种“三、七”的说法。所谓“三”,就是每次运动的时间应该在30分钟以上。如果运动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强度也不算很大,恐怕最多就是消耗一点血液循环当中的血糖吧,起不到减肥或者是消耗身体里积累的过多脂肪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吃得特别饱以后,立即进行运动肯定不好,这是因为饭后,你的血都集中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

晚上才是锻炼最佳时间

美国芝加哥大学临床研究中心20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道说,人体生物钟在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中起到比以前认为的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结果可能会改变人们早上锻炼身体的习惯。

研究中心对年龄在30至40岁的40名男子进行了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机体(荷尔蒙水平)对运动反应的研究,结果发现,晚上和夜间两个时间段中,人体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荷尔蒙对身体锻炼的反应最强烈。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在夜间或晚上,与脂肪新陈代谢相关的皮质甾醇和与肌肉修复相关的促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含量)急剧上升。”

研究人员举例说,早上在跑步机上高强度运动一小时后进行的血验结果显示,荷尔蒙的水平与同一时段卧床休息时的含量相当。而在晚上7时到第二天凌晨2时作同样的运动后,荷尔蒙的水平比其它时间段要高出许多。这表明人体内荷尔蒙在不同时间段对运动的反应受到生物钟或者生理节奏的控制。

研究人员说:“现在就下结论说在一个时段比另一时间段作运动较好还为时尚早,但我们很惊讶的是荷尔蒙对运动的反应竟与时间段有关。”“在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中,生物钟好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前,专家一般认为早上是锻炼减肥的最佳时间,而这一研究结果可能会改变这种观点,认为晚上进行锻炼比较合适。

清晨、中午和晚上,你是在什么时间锻炼呢?当然,你的锻炼时间是要受到你的工作、学习的限制。但是,如果你可以任意选择的话,那么是否存在最佳的锻炼时间呢?专家们说:有。但是这个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自己。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不断地探索生物钟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求找到一个每天能够消耗脂肪最多的时间。结果发现,身体温度的变化将最大程度地影响锻炼的质量与效果。也就是说,当你锻炼时,体温越高,你锻炼的效果就越好。

通常,在起床前的1~3个小时内,体温是最低的,而到了下午的时候就会升到最高。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运动的最佳时间是在下午。在这个时间里,你的肌肉温暖、体力充沛、心率平稳、血压较低。

但科学家们也警告说,不要认为生物钟的规律就能决定一切,你锻炼的最佳时间还得取决于你是否能够按时去做。所以把时间安排在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的时间里,而且也不要总是想着身体的生物钟。

在决定什么时间锻炼之前,你最好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你的作息时间是什么?你是不是在下午或晚上的时候都很忙?是不是早上的锻炼更适合于你?或者,你是否有必要调整早上、下午或晚上的锻炼?

第二,你何时感觉状态最佳?你早上起床有困难吗?你是不是那种办事拖拉的人?那样的话,锻炼肯定就会被你排到最后一项了。

也许你会认为早上更活跃,你的状态最好而愿意在早上锻炼,但你是否想过,你还有一整天的事情要做,还需要你以更充沛的精力去处理一天的事务。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清晨锻炼比下午锻炼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人们很容易坚持下来。因为这时锻炼不会存在时间安排冲突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受其它事情的影响而分心。而能否持之以恒是锻炼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过,无论你选什么时间,都要遵循以下的建议,从而使你的锻炼更有效,也更有趣。

早上锻炼:

1、 当天晚上就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好。当闹钟响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跳起来,而不用到处去找衣服和鞋子。

2、 设两个闹钟,一个放在床边,一个放在房间里,这样可以防止你偷懒。

3、 找一个伴。通常和一个伴一起锻炼是很有趣的,那么为什么不把这条加进你的锻炼计划中呢?当你想偷懒或放弃的时候,你的同伴会提醒你,促使你坚持下去。

下午或晚上锻炼:

1、 确定锻炼时间并坚持下去。不要让其它事情分心而放弃锻炼。尽力把时间安排在星期天晚上。如果你有什么小调整,也可以,但是一定不要影响你达到目标。

2、 如果你在户外锻炼,就要注意安全。夏天时要防止中暑和脱水。要多喝水。

阅读《体育与保健》教材中华传统养生保健一章,依据这些理论和方法你将如何科学合

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 摘要 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称为运动养生,又称为传统健身术. "动则 不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 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 本文主要从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形式和流派以及具体的传统运动项目 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和八段锦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养生保健中的运动养生的机理. 关键词: 关键词:运动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 气功保健 五禽戏 太极拳 八段锦 易筋经 我们先来谈一谈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的 一,我们先来谈一谈运动养生的机理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 ,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 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 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谐调,机体达 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而适度的 进行体育锻炼,对机体有如下好处: 1 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的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 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情力和稳定的情绪. 2 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梢循环. 3 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 4 可促进和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的生理功能. 5 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体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6 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正因如此,勤运动,常锻炼,已成为广大人民健身防病的重要措施. 我们再来分析运动养生的特点 二,我们再来分析运动养生的特点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要有三: (一)以祖国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无论哪一种传统 的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 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阖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 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所以,健身运动的每一招式,都是与 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二)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谐调统一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 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呼吸调节;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谐调配合,要达到 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方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 (三)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传统的运动养生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 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 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加: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 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然而,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方面,则都讲求调息,意守,动形, 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融诸家之长为一体,则是运动养生的一大特点. 我们来讨论运动养生的原则 三,我们来讨论运动养生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法之所以能健身,治病,益寿延年,是因为它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 方法,注重和强调机体内外的协调统一,和谐适度.从其锻炼角度来看,归纳起来,大要原则有三: (一)掌握运动养生的要领;传统运动养生的练功要领就是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这三方面中,最 关键的是意守,只有精神专注,方可宁神静息,呼吸均匀,导气血运行.三者的关系是:以意领气,以 气动形.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和谐,气血周 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锻炼. (二)强调适度,不宜过量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 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目的,起不到健身作用;太大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 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西方一家 保险公司调查了五千名已故运动员的生前健康状况后发现,其中有些人 40~50 岁左右就患了心脏病, 许多人的寿命竟比普通人短. 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会破坏人体内外运动平衡, 加速某些器官的磨损和生理 功能的失调,结果缩短生命进程,出现早衰和早夭.所以,运动健身强调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 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三)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锻炼身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常而不间断. "流水不腐,户枢不 蠹" ,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的重要性,水常流 方能不腐,户枢常转才能不被虫蠹.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收到健身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我们再来探讨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四,我们再来探讨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形式一样,种类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锻炼方法,也有众人组合的,带有竞技性 质的锻炼方法;有形成民间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论是哪一种运动形式,都具 有养生健身的作用.而为人们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归纳起来,运动养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这类健身法大多散见于民间,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而活动饶有趣味性.如:运动量较小,轻松和 缓的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跳绳,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 等等.这些方法,多于娱乐中而有运动养生的内容,亦无需人更多地指导,训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 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措施.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传统.其中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活动,则是 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龙舟竞渡,摔跤,赛马,跷板,走高跷,舞龙灯,跑旱船以及各种 各样的舞蹈等,即属此类.这种运动的特点,人数众多,具有竞技性质,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 各有特定的季节,时间来开展这种群众性,普及性的活动.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这类运动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间健身法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有目的,有具体要 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故可以使人体各部分得到较为 全面,系统的锻炼,是传统运动养生法中较高层次的健身运动.运动养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 身法而言. 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于道家和佛家,由于世代相传,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因而形成了各种不 同流派.兹简述其大要如下: (一) 道家健身术; 道家健身术其理论源于老, 庄, 主张以养气为主, 以提高生命能力, 提出了 "导引" , "养形" ,强调了练气以养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华佗的"五禽戏" ,马王堆出土的 "导引图"胎息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此类. (二)佛家健身术;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 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 心意拳,罗汉十八手,少林拳,禅密功等. 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中岳嵩山,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掘地;一个 是湖北的武当山,是道教和武当派武术的发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术言之,有少 林,武当之别.武术虽然是技击,防身之术,但其上乘功法则是以健身为宗旨.学习武术,首先是强身 增力,故无论何种功法,哪个流派,都着眼于健身.尤其是当代武术的发展,均以健身强身为目的,如 徒手的诸种拳,掌,脚,使用器械的剑,棍,刀,枪,鞭,钩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专. 运动养生的不同流派,说明了我国传统的健身术丰富多样,但彼此间又有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 因而,使得诸种功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传统养生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继承,发掘这些 健身方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我们就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养生机理 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 五,我们就气功保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和易筋经来具体分析他们的养生机理 首先,谈气功保健.运用传统的气功方法进行自身行气的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抗病防老的目 首先,谈气功保健 的,这种养生益寿的方法,称之为气功保健. 气功保健是指通过调心(控制意识,松弛身心) ,调息(均匀和缓,深长地呼吸) ,调身(调整身体 姿势,轻松自然地运动肢体) ,使身心融为一体,营卫气血周流,百脉通畅,脏腑和调,以达到强身保 健目的的传统养生方法. 气功保健的养生机理;气功是着眼于"精,气,神"进行锻炼的一种健身术,它通过调身,调息, 调心等方法来调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调心则意念专注,排除杂念,宁静以养神;调息则呼吸均匀 和缓,气道畅通,柔和以养气;调身则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 , , "练神还虚" .通过系统的锻炼,可以使"精,气,神"三者融为一体,以强化新陈代谢的活力,使精 足,气充,神全,体魄健壮,生命自然会延长,推迟衰老.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在气功锻炼的过程中, 调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 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 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的下降, 因而可以诱使情绪得到改善. 调息则通过呼吸的调整可以按摩内脏, 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器官功能.同时,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而调心, 意守以至于入静时对大脑皮层有调节作用, 可以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 也能对外感性有害刺 激产生保护作用. 因此, 炼功中出现的呼吸抑制, 交感神经抑制和骨骼肌放松等, 是生理上的 "内稳定" , 是人体内在运行最正常的时刻,可以使大脑的活动有序化,从而大大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使大脑的 潜力得以发挥,更好地开发人的智慧.所以说,气功可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 第二, 五禽戏.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 第二,谈五禽戏 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 体的功法. 以模仿禽兽动作来达到健身目的的方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庄子刻意》有: "熊经鸟伸,为寿 而已"的记载,至汉初《淮南子精神训》则有: "熊经,鸟伸,凫浴,蝯**,**视,虎顾,是养形之 人也"的说法,而五禽戏之名相传出自华佗. 《后汉书方术传》载,华佗云: "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辗 转传授,逐渐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的五禽戏,流传至今. 五禽戏的养生机理;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谐调配合.意守可以使精 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强筋骨,利关节.由于是模仿五种 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 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居,精血之海,元 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 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于身, 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要求意守中宫(脐内) , 以调和气血.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这样,可以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 益胃之功效;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练此戏就是要外练肢体的灵活性,内练抑 制思想活动,达到思想清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鸟戏又称鹤戏,即模 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生气之海;鹤戏可以调达气血, 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套有系统的功法,如果经 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 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则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华佗 所说: "亦以除疾,兼利蹄足" . 太极拳的养生机理 的养生机理;太极拳的起源及创始者至今尚待考证,就文献及传说而言,众说纷 第三,谈太极拳的养生机理 纭.有云南北朝时即有太极拳;有云创始者为唐代许宣平,有云宋代张三峰,有云明代张三丰,也有以 为始于清代陈王庭和王宗岳者,究竟如何,尚无确论.然而,能比较清楚地论及师承脉络,分支流派者, 当在明末清初.此后,即有陈氏太极之说,后由陈长兴传弟子杨露蝉经改编而形成杨氏太极拳.后来, 又从杨氏太极派生出吴式(吴鉴泉)太极拳,武式(武禹襄)太极拳和孙式(孙禄堂)太极拳.目前, 国家体委普及的太极拳,即是以杨振太极拳改编的.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 "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 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 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素问上 古天真论》云: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 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张景岳云: "上气海在膻中,下气海在丹田,而肺肾两脏所以为阴阳生息之根本" (见《类经营卫三焦》.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 ) 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 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 , .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 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 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 "阴平阳秘" 的平衡状态, 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的作用, 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恰如 《素问 上 古天真论》所说: "提**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 .太极拳之 所以能够养生,道理也正在于此. 八段锦的养生机理 的养生机理;八段锦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名"八段" .因为这种健身功 第四,谈八段锦的养生机理 作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 .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健身术,据有关文献记载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即 已有《八段锦》专著.明代以后,在有关养生专著中,多有记载,如冷谦的《修龄要》 ,高濂的《遵生 八签》等书中,都有八段锦的内容.清代的潘霞在其所著的《卫生要求》中,将八段锦略加改编为"十 二段锦" .此外,尚有"文八段" (坐式)和"武八段" (立式)等不同形式.为了便于推广流传,还有 人将其编成歌诀.由于八段锦不受环境场地限制,随时随地可做,术式简单易记易学,运动量适中,老 少皆宜,而强身益寿作用显著,故一直流传至今,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健身方法. 八段锦养生机理;八段锦属于古代导引法的一种,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健身法.活动肢 体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与呼吸相合,则可行气活血,周流营卫,斡旋气机,经常练习八段锦可起 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 《老老恒言》云: "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之类,不过宣畅气血,展舒 筋骸,有益无损" . 八段锦对人体的养生康复作用,从其歌诀中即可看出.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 ,即说明双手托天 的动作,对调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两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随深呼吸,一则有助于三焦气机运化, 二则对内脏亦有按摩,调节作用,起到通经脉,调气血,养脏腑的效果.同时,对腰背,骨骼也有良好 作用.其它诸如"调理脾胃单举手""摇头摆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而达到养 , 生的目的.八段锦的每一段都有锻炼的重点,而综合起来,则是对五官,头颈,躯干,四肢,腰,腹等 全身各部位进行了锻炼,对相应的内脏以及气血,经络起到了保健,调理作用,是机体全面调养的健身 功法. 我们来分析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易"指移动,活动; "筋" ,泛指肌肉,筋骨; "经" ,指常道, 第五,我们来分析易筋经的养生机理; 规范.顾名思义, "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 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相传易筋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菩提达摩传授的,梁武帝萧衍时(公元 5 世纪) ,达摩北渡到 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向弟子们传授了易筋经.当时,只是为了缓解一下坐禅修炼的困倦和疲劳,故动作 多以伸腰踢腿等通血脉,利筋骨的动作为主,其动作又多以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为主.后来逐渐流 传开来,自唐以后,历代养生书中,多有记载,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术之一,建国后,还有《易筋 经》单行本出版.足见其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人民所欢迎.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经中,所设动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载运, 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动作,均以劳动的各种动作为基础形态.活动以形体屈伸,俯仰,扭转为特点, 以达到"伸筋拔骨"的锻炼效果.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方法可以纠正身体的不良姿态,促进肌 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讲,经常练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调整和加强全身的营养和吸收,对慢性疾病的恢复,以及延缓衰老都很有益处. 易筋经的养生机理;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 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 ,以用意念调节肌肉, 筋骨的紧张力, (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其独特的"伸筋拔骨"运动形式,可使肌 ) 肉,筋骨在动势柔,缓,轻,慢的活动中,得到有意识的神,拉,收,伸,长期练功,会使肌肉,韧带 富有弹性,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从而使其营养得到改善.同时,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 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当然,必须长期锻炼才能收到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 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的功效. 总结: 总结: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 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 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养生 保健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 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 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 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 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中医养生保健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并非已完美无缺,如何运 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其内容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化,尚须作评入的探讨.此外,还有很多散在民间 的养生经验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和提高.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古人养生的宝贵遗产很好 地继承下来,并且在养生实践中,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学, 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体育保健养生的文章,2000字

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牙齿完好。“五禽戏”的出现,使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以后其他运动保健形式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到了晋唐时期,主张运动的养生家多了起来,晋张华《博物志》中所载青牛道士封君达养性法的第一条便是“体欲常少劳,无过度”。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所辑《养性延命录》中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唐代名医孙思邈亦很重视运动养生,他在《保生铭》中提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还坚持走步运动,认为“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到宋代,对运动保健的养生法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如蒲虔贯著《保生要录》,专列“调肢体”一门,主张用导引动形体。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冷谦著《修令要旨》、王蔡传撰(修真秘要),均提倡用导引来锻炼身体。现在,在我国流传极广的太极拳,据说是明代戚继光根据民间拳术总结出来的拳经32势。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作为简便易行的导引法,以供老年锻炼之用。 以上说明,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话尽管讲得有点过头,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是,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外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这同我国清代的教育家颜习斋所说的“养生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运动养生与健康文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运动营养的参考文献、运动养生与健康文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