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山人运动太极养生操

2022-10-30 11:38:04运动养生
今天给各位分享山人运动太极养生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太极操下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中老年人通过拍打自己身体,来锻炼身体是什么健身操。 《太极十二拍》《太极十二拍》是太极保健操的一种,来源于《用式太极导引保健功》的辅助功,属...

山人运动太极养生操

中老年人通过拍打自己身体,来锻炼身体是什么健身操。

《太极十二拍》

《太极十二拍》是太极保健操的一种,来源于《用式太极导引保健功》的辅助功,属于全身性调理运动。通过双手在全身各部位依次地拍打,并凭借拍打法振动肌肤、筋骨、脏腑和神经。拍打的目的是导引气血,因此须要全神贯注:拍打到哪儿意气随之到哪儿;并要轻重相兼,缓急相辅。

共十二节,每节拍打均为36次。

第一节 震撼大地 拍地

双手朝下,弯腰微屈膝,头略低,目视地面击掌,以肩部带动前臂,两掌相对而击,击打的声音波及大地,使大地的回声波波及自己,回声的音波称之为信息反馈,也就是地球的气息波从腿达到全身。切忌仰头,以免气血在颈部不得疏通,使得脑部供血不足,头低下则气顺,骨髓之气血补充大脑。共拍打36次。

第二节 震撼自己 拍“人”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掌相对,十指朝上,双手在胸前膻中穴前合十击掌(又称打开心门)36次。击掌时双腿同频弯曲振动,击掌与屈膝同步。结束后双手自然落下。

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三节 震撼宇宙 拍“天”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臂高举过头,双手指朝上,劳宫相对,在头顶百会穴顶上成环状击掌。高血压者在头前击掌。然后双手缓慢分开,注意两臂分开,距离不得超过肩宽。击掌同时顶胯。劳宫相对共拍打36次。

击掌时,环状的音波直达宇宙,再从高天下来的信息波反馈到你的自身,一来一往信息互换,从宇宙来的能量进入你的体内,双臂成环,犹如光圈,形成一个辉光照射,随着身体强壮光度也在增强。

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顶跨:身体后仰,双腿曲膝,一腿一步之距脚尖向前固定好,由膝盖向上登直的瞬间爆发力传给胯根的前顶。

教学视频中,此节称为“震撼百会”。

第四节 拍心拍肺 拍心、肺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手指斜向上拍打双乳上部36次。击掌时双腿同频弯曲振动,击掌与屈膝同步。结束后双手自然落下。

此节可使肺部得到治疗。如肺气肿、肺结核、气喘、气管炎、咽炎、食道炎等。可使肺叶气血流通,并能容纳更多的氧气,对心脏更是有奇特的疗效。如二间半狭窄、房颤、早博、心缺血、冠心病、心包疾病等,对胸膜炎、乳腺增生等都能得到相应的疗效。

第五节 肝胆脾胃 拍肝、胆、脾、胰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拍打季肋区36次。右手在肝、胆部位,左手在胰、脾、胃部位,手指相对,劳宫向内同时拍打。双腿同频弯曲振动,击掌与屈膝同步。结束后双手自然落下。

此节可治疗肝胆疾病如肝硬化、肝肿大、甲肝、乙肝、肝炎、胆结石、胆管狭窄、胆囊炎等。对脾肿大、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贲门、幽门、胰腺、隔肌、胃涨、胃消化不良、胃酸、胃热、梅核气有很好的疗效。

季肋区:即短肋骨,位于胸部两侧的第十一、第十二肋的软骨。亦称"季胁"“软肋”、“橛肋”。

第六节 重拍小腹 拍小腹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手放在小腹两边,手指向下,用力拍打下腹肚脐两侧的天枢穴,比前几节均要加重拍打力度。双腿同频弯曲振动,击掌与屈膝同步。拍打36次。

对小肠、大肠、盲肠、横结肠、降结肠、肠梗阻、肠粘连、男科、女科、各种肿瘤起康复作用。肥胖者减肥,体瘦者增胖对胃下垂、肾下垂均能得到调理,可使弹力增强,对腹肌腹膜起到相应的调整。

天枢穴:对齐肚脐各向左右三指宽处 。

第七节 重拍环跳 拍环跳

身体直立,双手背于腰后,双手掌对准臀部两侧的环跳穴用力拍打。拍打时配合两腿蹲站动作,眼平视。劳宫相对共拍打36次。

可调理腰腿疼、半身瘫痪、脑出血、脑血栓、坐骨神经疼,对臀下神经、臀下皮神经有疗效,可使老年臀部萎缩的肌肉重新丰满,使肌肉发达有弹性,对下肢瘫痪、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臀下坐骨神经及皮下坐骨神经均有上好的疗效。

环跳穴: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第八节 膝盖上面 拍膝盖上边

两膝微屈,双臂自然垂于胯下,然后双手虎口分开,拍打膝盖上缘。拍打时配合蹲站动作,掌心打在膝盖上偏外的伏兔、阴谷穴位,拇指在内侧血海穴,指尖在犊鼻穴。拍打36次。

此节可调理腿疼麻木、风湿肿疼、上下肢瘫痪、胃疼乳痈、嘴歪眼邪对腿神经、股前皮神经和外侧皮神经、血管骨外侧动、静脉分支、旋骨外侧降支神经,有较好的效果。

伏兔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髂骨上6寸。

阴谷穴: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

犊鼻穴: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教学视频中,此节称为“拍打膝盖”。

第九节 膝盖外面 拍膝盖外侧

两膝微屈,双臂自然下垂,用掌心拍打膝盖外侧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及稍下方小腿部位,配合两腿蹲站动作,拍打36次。

此节可治疗膝肿疼、筋挛急、小腿麻木、偏瘫、胆道疾病、腰腿酸疼、眩晕、吞酸,对胸下肢外侧疾病、嘴歪脸邪、口鼻眼耳及腰骶骨神经、脊髓神经、腰至骶骨节及腓神经均有效果。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教学视频中,此节称为“重拍足三里”。

第十节 膝盖内面 拍膝盖内侧

将膝盖微曲,用掌心拍打膝盖内侧平面处的阴陵泉及稍下方小腿部位,配合两腿蹲站动作,共拍打36次。

拍打穴位

此处有阴陵泉、曲泉、阴谷、血海、内膝眼等穴对膝疼、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疝气、阳萎、遗精、前列腺炎、小便涩疼、月经不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股内侧疼、腹疼、腹泻等有良好效果。

阴陵泉: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 。

曲泉: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

阴谷: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内膝眼: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第十一节 丹田八髎 拍丹田、八髎

身体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双臂分别置于身体一前一后,前边拍打脐下小腹处的丹田穴,后边是腰阳关下的八髎穴。左手先拍打丹田,右手拍打八髎穴,然后交替拍打,身体随之转动,拍打时配合两腿蹲站动作。左右交替拍打为一次共拍打36次。

这里有腰奇穴、腰俞、阳关、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气穴、大赫等穴,对腰涨水肿、小便不利、妇科、月经不调、疼经、白带、盆腔炎、脐周围疼、疝气、阳萎、尿失禁、尿潴留、腹泻疾病有神奇的效果。

丹田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第十二节 拍肩拍胯

身体直立,甩动双臂用一手手掌拍打肩部,同时用另一支手从背后拍打,两手交替拍打。拍打时身体稍后仰,双臂尽量伸展,打肩时手掌力求打到肩膀上边,打胯力求将手背打在八髎穴的两边大胯上,同时配合两腿蹲站动作。这里有肩井、巨骨、肩髎、云门、中府、腰俞穴等。左右交替拍打为一次。共拍打36次。

此节对颈椎、手不能举、麻木、腰脊疼痛、腰骶疼、痔疾、下肢痛、坐骨神经、臀下神经、股骨头坏死、缺血、神经瘫痪等均有好的效应。心脏病人多有肩周炎,故拍肩相应调整了心脏,对颈椎骨质增生、颈神经灰质等均有缓解的作用。

杨氏太极拳练功操动作名称

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逗少侯架地;中架即练架,今人习惯上称逗健侯架地,此二架均为杨氏拳母架;大架为母架的改造架,为杨氏拳子架,今人习惯上称逗澄甫架地。

小架、中架与大架相比,内容、练法要丰富、复杂得多:同是揽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为一道胸圈;同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开一合、两开两合、三开三合之分,大架改造为一开一合;同为两趟倒撵猴,小、中架有猫扑、采挒肘靠之变手,大架改造为一翻一开走定势;同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辘轳、簸箕、传梭等拳势变化,大架改造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同为转身白蛇吐信,大架减去了小、中架雀鹊穿枝变手;同为左右分脚变转身蹬脚,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挂树……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举。概而言之,大架是杨澄甫对父健侯、兄少侯拳架加以改造之修定架。

小架是杨氏拳快架、用架、技击架,中架是杨氏拳的慢架、练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杨氏拳原有用架、练架基础上,出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如震足、发力等)存优、普及推广、改革更新等方面考虑,而形成的杨氏拳新架。

这就是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质。

武术是冷兵器时代的宠儿,杨氏拳用架、练架适应逗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地的需要,是纯粹的武技拳学;而杨氏拳大架的问世、逗定型地,则标志着杨氏拳从单一拳学向医疗体育、强身健体、养生怡情、博击防卫等多功能的转轨。

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健侯长子少侯先生独得其全,清末民初时成为该拳系的代表人物。少侯性情孤僻暴燥,选择传人条件极为苛刻:逗一不教看着不顺眼的;二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三不教经不起打骂的地,是个有名的逗三不教地。小架学练难度较大,加之少侯教学循规蹈矩、死板刻薄,尝言逗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怎么学的就怎么教……地,学员难以耐受他那种残酷的训导方式多敬而远之,因此,非有特殊机遇、缘分者不能得之,而这正是杨氏拳小架缺少传人的主要原因。1925年陈微明《太极拳术》载:逗少侯传田兆麟、尤志学等,许禹生亦从少侯学地;1937年吴图南《国术概论》载:逗少侯传东润芳、马润之、尤志学、田兆麟、乌拉布地;见著于媒体报导的少侯传人有田兆麟、吴图南、顾履平、张虎臣(笔者按:2006年河北永年永年太极拳志》所载,与之相仿)。

从有关资料分析,诸前辈所练杨氏拳小架均与杨澄甫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笔者按:此事可证大架源于小、中架,本文将在第三节《张虎臣先生传教的三个套路一趟拳》中展开论述),所不同者在于拳势复杂、拳速奇快、身法变化相异,风格不同而已……

杨氏拳中架螺旋折叠、乱环迷眼、动作优雅细腻,健侯先生是该拳架代表人物。健侯性情祥和,民国初期太极拳面临发展机遇时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嘱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撰《永年太极拳志》173页载,健侯传人除长子少侯、次子兆元(早死无传)、季子澄甫外,门下只列许禹生一人。

吾师张虎臣先生言,健侯架和缓畅舒,不快不慢、不刚不烈,拳势如长蛇盘旋飞舞,练之极长功力,是杨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础架。从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观览,书中图片,虽有中架粗框,却非中架原样,反而与杨澄甫1919年拳照(详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无大区别。由此可证,许禹生亦对杨健侯所传之太极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与杨澄甫基本相同(笔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时代结束,是中国武术各种派别图生存、谋发展而互融借助、兼包并蓄的时期、故有识之士,特别是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们,如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王茂斋等,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太极拳发展方向,从而掀起了太极拳改革浪潮)。只是许禹生当时社会活动极多,直接从事太极拳教学机会极少,其传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张虎臣外,不见有其他传人的信息披露。

若议杨氏拳大、中、小架间有何联系看笔者以为三种架别练法不一,功能有别,其实质均为杨氏拳技,只不过各有侧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于技击;中架主功、偏于增长劲力;大架体用兼备、利在普及。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组成了完整的杨氏太极拳体系。

小架高难,中架复杂,非悟性风慧者不能学;大架脱胎于中、小架,易于普及人皆可练。大、中、小架恰如三层梯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难登堂入室。依笔者教学经验而论,三年大架后再学中架,中架一年后再学小架,效果较好。

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中架拳路过长,拳势繁复,难在缓而不断,体力不足者难以支撑,二者均不易普及。我师张虎臣先生生前曾言,他年轻时在用架、练架上下过苦功,晚年后练的最多的还是预架(笔者门内称大架为预架,下同)。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愚已年近古稀,(除特殊需要)最喜欢的、练的最多的是预架,原因在于中、小架过于累人,不如大架清心安神、自在舒服、安逸也。

摘自《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实践与认识》系列文章的第二节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太极拳与太极操有什么区别

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01、太极拳讲究内劲,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后撑命门,使小腹和后腰似发动机,内气的转动催动躯干和四肢运动。这样不论养生还是技击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太极操则是外在的肢体运动,没有这样的效果。

02、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左右旋转,带动周身运动。“太极拳主宰于腰,转换在肾,形于手指,发于足根。”而太极操则是四肢运动,腰很少动,上体僵直,不能运化来力,俗称“板腰”。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用意念带动四肢,达到忘我的境界,太极拳不仅有健身功效,还有治病作用。

03、太极拳要求周身放松,两臂运动如风吹杨柳,活泼无滞,但又有绵里藏针之感。太极操则要么可能是耸肩架肘、要么可能是上身僵硬、要么可能是横气填胸、要么可能是拙力过多。

04、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太极操则是动作分解,时停时顿、劲不连贯、棱角突出。

05、太极拳要求圆活轻灵,身体公转螺旋,手臂自转缠绕,动作呈弧形,以气运身,调和气血,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真正太极拳在技击上通过螺旋缠绕,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而太极操则呆板僵硬、直来直入,缺少螺旋劲。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而阴阳则贯彻整套拳法练习,这些都是太极操没有的功能。

06、太极拳要求虚实分明,两手两足处处分阴阳、时时有虚实,迈步如猫行,踏实后稍节领进,方可转换重心。太极操则虚实不明,落步而实,步伐呆滞,转换不灵,动作断劲。

供参考,望采纳~

山人运动祝拳友身体康健,运动畅快~

关于山人运动太极养生操和太极操下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