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说养生多静养少运动
老年人为什么要在小暑时节少动多静?
?
? ? ? 老年人为什么要在小暑时节少动多静?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7月7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小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 ? 中医“四季养生”的理论认为夏属火,通心,人容易烦躁不安,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痛、心悸等症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老年人人体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内分泌改变和心态不稳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思维紊乱,易激惹、易怒甚至行为失常等,表现为失眠、健忘、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
? ? 因此,小暑时节宜少动多静,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作息应有规律,睡眠要充足;多吃苦瓜等清热祛暑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汤或粥;选择散步、游泳、瑜珈、太极拳、旅游等方式进行运动。
? ? ?吃苦尝酸七分饱
?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则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专家建议,夏季应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 ?适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可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
? ?含有苦味的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莴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萝卜叶等。在干鲜果品中,有杏仁、桃仁、茶叶、薄荷叶等。另外,啤酒、茶水、咖啡、可可等苦味饮料也属于苦味食物范畴。吃苦味食物要适量,否则伤胃。
? ?高温天气,人们出汗多,可多吃番茄、柠檬、草莓、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夏季在菜肴中加点醋,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此外,持续高温下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但饮水多了会稀释胃液,多吃些酸味食品可增加胃液酸度。
中医养生为什么要强调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方面讲究的原则是动静结合,那么对于动静养生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呢?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止”,认为躯体和思想的高度静止,是养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说明了以静养生的思想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
1.静以养神
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神气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老子认为“静为躁君”,主张“致虚极,宁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场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达郁》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3.动静适宜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动静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
从体力来说,体力强的人可以适当多动,体力较差的人可以少动,皆不得疲劳过度。从病情来说,病情较重,体质较弱的,可以静功为主,配合动功,随着体质的增强,可逐步增加动功。从时间上来看,早晨先静后动,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动后静,有利于入睡。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黄帝内经》更明确地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就是说,养生的关键是要把动静养生有机结合起来。
中医养生讲究动静结合,动静结合要怎么才能做到?
一方面,道家强调运动中静态工作与动态工作的紧密结合。在进行动态工作时,必须掌握“静态运动”的概念,在进行静态工作时要实现“静态运动”的概念。 ?
动是指“呼吸”在体外和体内的运动。前者可被视为“外部运动”,而后者可被视为“内部运动” ?安静是指身体和精神的宁静。它是指道家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描绘风景的方式,它往往是一种在意境中描绘动静状态的方式,从而在意境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意象。
动与静是相对的、辩证地。静态锻炼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但没有体育活动,肌肉骨骼锻炼 ?运动学中有大量的体力活动和肌肉骨骼运动,有利于经络的初步疏通,有利于气血疏通后的安静。 ?对于初学者来说,肢体运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通过运动达到静止是初学者的常见途径。
静态工作的静止不是绝对静止。虽然没有身体运动,但是气血在大脑高度静止的状态下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它所有微妙的变化都超出了动态工作的经验。 ?没有身体运动,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 ?越是进入宁静,身体的感知和反射就越敏锐,这是气功状态的一个更高层次。 ?在气功的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理解和人类各种功能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什么中医特别适合养生?
因为中医的传统观念是与养生观念相符的。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类要顺应天时,要随着四季更替、随着寒热温凉变化,来调整作息与饮食,这与养生观念相符。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认为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只要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阴阳就能恢复平衡,身体就会健康,这种观点也是有利于养生的。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为什么?
应该静动结合。
运动可以改变血液中的许多化学成分,产生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减轻精神压力和紧张,让人感到精力充沛。有人说,如果你希望改善身体状态,应该从改善精神状态下手;如果你希望改善精神状态,应该从改善运动习惯下手。
研究发现,有规律的运动比药物更能改善糟糕的情绪,不论何种压抑的心情,可能都会被10公里的长跑所改变。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的文化对运动的益处更是不断强调,今天在任何城市,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散步、慢跑,或做其他运动,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医学家提出“生命亦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静养,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静养可以养精蓄锐,积蓄生命能量,重在保养精神。《内功图说动静互根说》指出:“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绝,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气,精必颓,气必馁,而神必倦。”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躁动的年代,保持精神的宁静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那么,到底是运动好呢,还是静养好呢?其实,生命就在于动与静的平衡。动,就是躯体的运动;静,就是精神的宁静。动和静的平衡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体健康的法则,只有做到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特色。“形”是指人的身体生理,“神”即是人的精神心理。古代医家认为,养形的关键在于动,养神的关键在于静。
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就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它们都强调躯体动而意念静。尤其是散步,可能是最接近完美的运动,因为它几乎适合任何入,而且没有任何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散步令人愉悦,特别是在好的自然环境中散步;散步能燃烧热量,锻炼肌肉,不会损伤身体;散步能促进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友爱和交流。此外,慢跑、游泳、滑雪、骑车、打球等有氧运动,也都非常有益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运动可以让我们拥有年轻的动脉血管,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博士曾说过:“动脉是显示一个人年轻或年老的最佳部位。”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找一些方法,来避免血管的栓塞,但收效甚微。而运动却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扩张动脉血管、减少栓塞。
运动还可以让我们保持肌肉的力量。研究发现,肌肉如果不使用,就会萎缩,并以每天1%的速度丧失其力量,所以要使肌肉有力量,必须不停地使用。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行动迟缓,似乎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活力,但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一些步伐矫健的老人,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许多老人的衰弱,并非是由于年迈,而是由于不再运动了。
你怎么看“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这个观点?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对于这句话,我认为是运动(动养)和静养的两种养生方法。在动养、静养的养生问题上,就看你是属于哪种体质,只有了解自已的体质特点,才能更好地选择是运动(动养)还是静养了。所以,适合自已的是运动(动养)还是静养,要因人而异。如阳虚体质就适合动养为主;阴虚体质则以静养为主,但阴虚体质的人也要配合运动。如腰围不大、没有"三高"者可采取静养为主,运动为辅;反之,则应以运动为主,静养为辅。
老中医说养生多静养少运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医如何运动养生、老中医说养生多静养少运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上一篇: 健康好心情小运动养生
- 下一篇: 一年四季户外养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