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及养生网!

普及养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季养生 >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

运动养生强调以养精

2022-09-01 11:12:16运动养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运动养生强调以养精,以及运动养生强调以养精练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锻炼精,气,神 郭琼珠文章写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之术,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精、气、神具有良好的促进...

运动养生强调以养精

如何锻炼精,气,神

郭琼珠文章写得很好,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之术,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精、气、神具有

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太极拳拳经、拳论和运动特点入手,结合运动生理

学和运动心理学理论,控析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气、神的调养机制,说明太

极拳运动的养生强身、调节身心的保健功能。

一、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

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主要是对“先天之精”的充实和“后天

之精”的蓄养。根据中医理论,“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遗传之

精。“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

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积蓄部

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均藏于肾,称肾精。肾精对人体的生长发

育、生殖、调节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人体内津水代谢的平衡,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按照中医的藏象学说,精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

物质基础,故有“夫精者,身之本也”之说。强肾养精,调节机体内部生理功

能的动态平衡,是传统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以腰为主宰的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强肾养精,固守先天之精。太极拳运动要求

上下肢的动作协调配合,并贯穿于腰间,以腰带动四肢躯干而使动作节节相

连、连贯圆活。如“云手”动作,两手的运动路线是互成上下,腰腿的虚实也

是一致的。在手法上,如果没有腰的拧转,就不可能把“云手”的提、转、按

等动作做好。在侧移换步时,如果没有松沉腰胯,就不可能使实腿更加稳定,

虚腿更加轻灵,以实腿送虚腿。太极拳理论极为强调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

性,如“刻刻留心在腰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要使

动作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其关键在于腰。因此,太极拳的精髓之一是

“活腰”。腰是身躯运动的总枢纽,是肾之府。全身上下以腰松活为主的运动

形式,能不断地牵动着附着在腰部两侧的肾脏,使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大,肾血

管正常生理供血机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肾上腺、前列腺、胰腺等体内分泌腺

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固守。

先天之精必须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有赖于饮食和脾胃的化生运输水谷精

微。脾在生理功能上是对水谷、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散布,为化生精、

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脾在体上是生养肌肉,主四肢,故中医认为脾

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太极拳动作的开合、起落、顺逆、直横等都是由不同的弧形路线构成的,以迂

为直的圆弧运动、柔缓均匀的速度和深缓细长的呼吸方式,对脾胃起到轻微缓

和的按摩作用,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在变换步中的拗步、转腰、合胯、

领膝、迈步等步法,可带动太阴经(脾)和阳阴经(胃)之脉气上升,使三焦

之气机通畅,促进中土运化水谷精微,为先天之精的固养提供养料。水谷精气

的增加既充实了先天之精,又促进津液的生成。在练拳中,口中常会产生出一

种清甜稀薄的津液(唾液),这种口津有养肾的作用。根据中医典籍,“肾液

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

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拳家养生,很注重唾咽之道。实验表明,练太极拳能

提高唾液溶菌酶的含量和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溶菌酶含量的提高,有

助于消化吸收,增加食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提高,有益于排除入侵的微生物

的感染,有助于免疫机能的加强。因此,练拳时口中生津液,应咽下不可吐

出,以下降滋润周身。

二、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

太极拳运动除了养身外,尤以养气为主。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

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主要是对后天之气(外气)的调纳和先天

之气(内气)的摄纳。气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气遍及全身,既可

用以催血,又可用以养血。气与血的关系是以气为主,血为副,气为卫,血为

营。人的一生全靠营卫。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气不足则立陷险境。因此,滋

养“气”是太极拳健身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之一。它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

动作的开为吸,合为呼,升为吸,降为呼;在变换姿势为吸,定势为呼;讲究

动作的柔缓、均匀、连贯、圆活和深、缓、细、长的呼吸自然配合。这种动作

与呼吸自然配合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胸部舒展宽松,使肺活量增大,纳取自然

界中更多的清气(后天之气)。清气进入肺部之后,有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

为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上司呼吸;另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后,循肺泡

周围的毛细血管输入血脉,转化为营气,以运行血液。宗气足,肺部的吐故纳

新,新陈代谢就健旺;营气足,血液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器官就旺盛。

清气是先天之气(内气)的来源之一,内气在清气补充之时,又与水谷精气合

成化生为元气、营气、卫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内气的摄纳是通过调整人体的

自然形态和改变呼吸方式来完成的。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是虚领顶劲,尾闾中

正,气沉丹田。这些要领实是对任脉和督脉的关注,以保持气血畅通。“虚领

顶劲”、“尾闾中正”既头虚顶如悬,轻提百会;尾闾须中正不偏,百会穴与

会阴穴成一直线,使任督二脉之气畅通,营气则贯穿任督二脉输运血液,以营

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会提得起则身体执中而不偏不倚,有利于气沉丹田。

“丹田”正是中医通常指的关元穴,其居处正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汇聚

处,是经络的枢纽,会通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正如《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的

“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所以气

能入丹田,气就能调和,就能加强营气的运顺,化生血液以营养四肢躯骸。故

丹田是传统养生术聚气凝气至关重要之处。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也可以说是丹田呼吸。太极拳运动中胸腹呼吸分为两层。上

层是膈肌以上为胸式呼吸,下层是膈肌以下为腹式呼吸。当上层后天气(外

气)由鼻呼出,下层的先天气(内气)反降入丹田;当后天气由鼻吸入,先天

气反由丹田逼上,形成了小腹一张一弛、一鼓一荡,保持虚胸实腹的状态。由

于腹式呼吸,膈肌的上下活动幅度显著加大,不仅改变胸腔与腹腔的容积,加

大肺活量,使体内气体交换能力加强,而且也对胸腔和腹腔中的脏腑器官作按

摩活动,并使胸腔中负压大幅度变化,推动脏腑上下蠕动,从而使不随意肌组

成的内脏也得到运动和锻炼。从运动生理机制来看,当膈肌从吸气开始即行收

缩到呼气的完全松弛时,缓慢细长的深吸气使膈肌收缩期占据了呼吸周期的大

部分时间,使组织内线粒体的ATP分解为ADP,产生大量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

作为机械能消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能的特殊形式成为经络和脏腑之气(内

气),并随血脉行运全身。试验证明,长期采用腹式深呼吸,对于消除肝脏瘀

血,改善其功能有显著的作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加强

心肌营养,也有良好的作用。

三、传统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的调节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

动的外在表现,如在望神中,对精神焕发,目光炯炯,言语宏亮,反应灵敏,

称之为“有神”或“得神”;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

维活动。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神”的调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心理上对精

神意志的自我调节,避免情感的过分刺激,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二是在生

理上,通过意识活动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以达到健脑延脑的目的。

在心理上,太极拳通过以“意”为基础的心志活动来带动形体动作,来达到精

神意志的自我控制。太极拳练功前的洗心涤虑,以一念除杂念的要求,就是要

以人的意志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和克服内部情感的刺激,使思想集中,

“以静待动”。在运动过程中,又须用意志来驱除体内各种干扰,把注意力定

向在意静、意动、意境上,同时去感知四肢肌肉关节在完成动作中的时空位

置,并对所完成的动作跟原初的愿望进行校正,以保证形体的规范。太极拳运

动中这种意识的心理活动,使个体在知觉和记忆中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选择

和加工,一方面保证了对新的刺激信息作出反应,而出现优势现象,另一方面

抑制原有不良信息的传入冲动,改变其原有注意焦点的不良刺激物,从而改善

紧张、焦虑、忧郁、烦闷的心理,使紧张的情绪趋于稳定。因此,练完太极拳

后,人会感到心情舒畅,紧张感消失了,躯体放松自如。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

科研组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练太极拳,人的大脑便进入以a波为主导的同步化

有序状态,a波功率增加几倍,使人达到一种高度宁静的觉醒状态,神态清晰,

精神集中,记忆力有所恢复和增强。这些变化在大脑的额叶和顶叶部最为明

显。这两个部位正是高级神经系统主管意识活动区域的所在,对人体其他生理

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生理上,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正是对不良情绪引起生理反应的良好的

自我调节。当今社会中的文明病,主要是大脑过度紧张,肢体过懒闲所致。生

活和工作上的紧张,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高度兴奋,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

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不利正常的生理要求而

影响健康。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的运动特点,能把人的有机体引进一种“松弛

反应”状态。这种状态能为中枢神经对机体的机能进行自动调整创造条件,并

向高极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良好的信息冲动,抑制原先发出兴奋的神经元和其他

神经元的活性,减弱或中止其反射活动。太极拳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

协调、不滞不顿、绵绵不断的运动特点,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广泛扩

散,促使胰岛素分泌递质,抑制了丘脑情绪中枢的兴奋性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的

紧张活动,中止脑垂体不断发出的电化信号和脑垂体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

腺素的激素递质进入血液,从而推动血液循环。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对坚持练

太极拳的知识分子的心电图的测试分析表明,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多方面而且

明显的。比如改善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症状,以特有的方式促进供血和刺激

心肌传导,预防心脏的各种疾病的发生,有效调节人体内脏包括心脏的自律活

动等。英国的科学家曾对126位心脏病病人做了试验,让他们打太极拳或做增氧

健身运动。英国医学协会的《研究生医学杂志》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宣称这

两种运动方式都会使血压降低,但只有太极拳可以使血压大幅度降低。报告表

明了打太极拳有助于心脏病病人尽快康复。

精、气、神在人体中的作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太极拳运动所追求的是

精、气、神的不断生化,是练精化气、气化成神、神能聚气、气能生精的相辅

相成的过程。正是在三者互为因果的不断转化中,加速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培

植了人体的生命力,增强了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传统养生的养正性强调什么的什么的决定作用

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中,精、气、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构成古代朴素人体生命学说的基本要素不少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就是所谓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正像中国养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等其他重要理论概念一样,精、气、神的出现也与传统哲学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管子则认为,万事万物均由“精气”构成,他们“凡物之精,比(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当作“山”)。”(《管子·内业》)在管子的学说中,精气不但是构成客观世界,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本源,而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三要素的精、气、神还具有互相化生的特性。后世的养生学家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赋予了作为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的精、气、神以独特的理论见解。

精的基本含义

在祖国养生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根据“精”的来源、功能和作用又可分为“先天精”和“后天精”。其中“先天精”,又叫“元精”,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精、血,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微观物质。《黄帝内经》称:“人始生,先成精。”指的就是这先天之精;“后天精”又称“脏腑之精”,它主要来源于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通过肺的呼吸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化到人体的各腑脏而构成。“精”尽管存在“先天”、“后天”之别,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先天之精”要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后天之精”则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活力,而且它们还共同储存于人的两肾之中,形成所谓“肾精”。祖国养生学认为,肾精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要素之一,它主要发挥以下三种生理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一个人如果肾脏精气充盈,生长发育就正常;反之则会出现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等异常现象。

参与人体生殖繁衍。无论是两性副性特征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或者是生殖能力的获得,都与肾精的盛衰盈亏密切相关。

濡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人体的肾精在充盈有余的情况下,既可通过正常的生理渠道排泄体外,形成男性的泄精和女性的月经,也可以在必要时转化为其他形式,如气血津液等等,输送到脏腑器官去发挥濡养作用。

鉴于“精”具有上述重要生理功能,所以传统养生理论向来十分重视“养精”、“保精”和“炼精”的养生作用。《黄帝内经》就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金匮真言论》)。在具体的实践中,我国古代养生家也摸索出了一整套以增加饮食营养调补“后天之精”、以节制房事固养“先天之精”的行之有效的养精方法。

气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生命现象均被视为“气”活动的结果。这就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所说的:“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赖以生者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祖国养生学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气”是一种极微小而且处在活动状态的精微物质,它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中国养生学认为“气”的生成主要与肾、脾胃、肺等脏腑器官密切相关。其中肾藏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脾胃从各种饮食营养物质中汲取水谷精微之气;肺从自然界呼吸空气。“气”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这些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具有推动脏腑组织活动和促进血脉运行的作用。

温煦作用。“气”具有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保持身体与外界环境协调平衡的功能。

防御作用。“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

固摄作用。“气”具有控制人体血、汗、尿、精不外泄的功能。

气化作用。“气”具有维持脏腑功能正常活动和精、血、津液新陈代谢过程顺利进行的作用。

从“气”所具有的上述生理功能中可以看出,它与“精”一样,也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进行了重要物质基础。所谓“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正强调了“气”和“精”同属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祖国养生理论十分强调“养气”、“补气”和气功锻炼,其着眼点正在于此。

神的基本含义

在中国养生理论中,“神”通常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这样一种基本概念出现的,它包括了在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所以“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至于“神”的生理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主要体现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上。人的整个机体,从大脑到内脏,从五官七窍到经络、气血、精、津液,以至肢体的活动,都无一不是依赖“神”作为维持其正常动转的内在活力。正因为“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黄帝内经》明确地得出了“得神者昌,失神者死”的重要论断。祖国养生文化也正是在此观念影响下,才逐步形成了“形神兼养、养神为先”的鲜明民族特色。

从以下分析中可以看出,精、气、神在传统养生理论中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出现的。其中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则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或称为生命结构的总体功能信息。三者之间具有互相资生的内在联系:精充气足则神全,神躁不安则伤精耗气;精气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宁;只有精、气、神充盈,机体的生命活动才可能在健康状态中运行。

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正常的生命活动除了有赖于作为生命物质基础的精气充盈之外,同时还要力求精气处于有规则的流通状态之中。《吕氏春秋·达郁》篇指出:“血脉欲其通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传统的养生方法,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以及按摩针灸等等,其主要机理也都在于促进精气流通,以使病体康复。精气流通作为传统养生理论指导原则之一,其本质要义不外乎协调阴阳气血,使机体各种功能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有益于养生长寿。

运动养生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优点

运动养生的特点

讲究循序渐进的锻炼,养生式运动;讲究身心的统一锻炼(修炼),注重身、心的整体性调控;能逐步改善和增强内脏功能。运动养生是通过提高人体身心调控能力,平衡、协调统一人体内外环境,运用主动调节方法激发生物体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改变不良体质状态,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对生活、工作和个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中医对人体的健康讲究平衡,守中。一般运动多为肢体的运动,而运动养生是运动和养生的结合,注重身体和心理的整体修炼,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的调控能力,比如人与环境的调摄、饮食营养的调摄、脾胃消化的调摄、心脑血管循环的调摄、代谢排泄系统的调摄、内分泌的调摄、行为习惯的调摄等等,涉及到运动、养生保健的方方面面。

运动养生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打开人体通道,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消化吸收、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滋养五脏六腑,从整体修复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人体健康的催化剂。

运动养生要求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变化,关心自身的平衡健康,需要人们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因而运动养生的过程可以主动和被动地让参与者了解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只有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越多,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主导自身健康,所以说运动养生是大众健康、医疗保健的最好途径!

运动养生也是实施中医学倡导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医学的最好途径,所以过去历史上的很多著名中医也是养生家,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等等!所以,运动养生的方式从古到今在人们的健康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运动养生的特点

(1)以中医学理论指导健身运动所有的传统身法都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动养生的基本要点为养精、练气、调神,以动形为其基本锻炼形式,并用整体观念说明运动健身中形、神、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此外,养生运动中,运动的虚、实、动、静皆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则受开阖升降的指导。可见,健身运动的每招每式,都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2)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即意念、呼吸及躯体运动三者间的配合。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调节呼吸;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这样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效用。

(3)将导引、气功、武术、医理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气功的功法有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有太极拳、太极剑等。但是无论哪种功法,运用到养生上,都讲求意守、调息和动形,都是以畅通气血经络、活动筋骨、和调脏腑为目的。将诸家之长融为一体,是运动养生的又一大特点。

道教运动养生的特点

在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这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的,因而自古以来道教养生家们就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体育运动就已经出现并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庄子》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说明,当时运用导引等方法来养形健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

道教运动养生观以形神兼养为理论基础。神为形之主,欲全其形,先在理神。包括生命机能和精神意识在内的神是人形体的产物,它一方面调控着生理活动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接受外来刺激,产生精神思维活动,指挥神经系统,保证人在社会与自然场中做出适当的反应。因而神在人体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养生首重养神。道教运动养生便是针对神气的主导地位和特性,通过清静内守,保养精神,维持健康无病的完好状态。

形为神之宅,养生也必须保形。形体是生命活动的宅宇,生命活动必依附于形体而存在。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也就是说,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首先形成组织器官,然后产生生理功能,最后产生精神意识,精神并非直接源于精气,而是产生于形体。基于形体不仅产生了生命机能和精神思维,而且形体还决定着精神的状态。人通过活动肢体,舒展筋骨,使气血流通,让形体得到调养,才可使神有所依,方能养生保寿。可见,形神可分不可离,形俱而神生。只有形神兼养,方可实现人体生命机能的整体优化,这是健康益寿的前提和基础。

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动而耗散,因此养神应以静为贵;形属阴,易静而少动,所以需要养之以动。以动养形,以静养神,动静结合,可达形神兼养之目的。陶弘景亦论:能动能静,可以长生。道教运动养生提倡以养神为核心的形神兼养,养形之动决不是单纯的动,盲目的动。凡有效的形体之动,必少不了精神之静的制约。在运动当中,意识的专注、身心的放松、神情的自然宁静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招一式必符合规律之辙,体现沉静轻灵之意;而静在形体运动中也并非静如止水,而是暗寓着动,潜存着精神意识的合理运动,并引导着形体运动的外在变化。动中寓静,静以御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此乃道教养生运动的奥妙之所在。

动以养形,以引导行气为重点。导气可令和,引体可令柔,气和则体柔,长生乃可求。通过导引行气等运动锻炼形式,呼吸精气,流通营卫,舒筋健骨,滑利关节,可达强身祛病之功。导引之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运动和仿生运动,主要表现为形体导引和意念导引两大类。形体导引强调外部肢体的活动,以动肢节、举手足、摇筋骨、按皮肉等形式,使经络气血得以畅通,属动工一类。意念导引注重以意导之,以心引之,以意领气,也称为经络导引,包括以任督二脉为主线的小周天导引法和全身经络遍导的大周天导引法,属静功一类。

动以养形的作用在于防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使百官气畅,闭之使三宫血凝,实为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动以养形以轻便易行、有益身心为原则,以不损不伤为前提,也不必拘于形式,可有选择性地进行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练习。道教养生家强调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可而止,应于自身相得为度。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极言》中说:「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视、久听……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孙思邈说得更明白:「养生之道,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一适度活动的观点,极大地促进了道家各种导引术和内炼方法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养生健身价值。

运动养生的保健方法

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特色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传统的运动养生,经过历代养生家的不断总结和补充,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用活动身体的方式实现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人类初始,狩猎以取牺牲,采摘而得天赐。运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只是在社会发展,私有制出现,而后才有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运动养生先是迎合了社会上层的需求,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记录。医学的发展,为运动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原则、发展方向以及必要限制等,使运动养生向全面、合理的方向发展。流通气血、长养精神、强筋壮骨、滑利关节、坚肤壮肌、聪耳明目、充脏畅腑,从而达到精力旺盛,气血充足,思维敏捷,反应快速,耐力持久,老而不衰。

运动养生形式亦多。①散步:每日慢步,讲规律,讲持久,民谚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持之以恒,方可见功。②跑步:提倡以适当的速度跑适当的距离,太短、太慢难于起到健身作用,太快、太长则以竞赛为目的而非健身了,须量力而行,要持之以恒,一般人选择跑步距离在800~3000米之间较为适宜。③健身操和健美操:徒手操如早操、工间操、课间操,均属健身操类,目的在于全民健身,人人可行。时下流行的健美操,则要求更高,运动量更大,可以增强肌肉,使体形匀称健美,主要适应于中青年人。健身、健美器械有哑铃、杠铃、单杠、双杠、爬绳(爬杆)及各种健身器等,可选择自己适合和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但杠铃不适于未成年人,以免影响身高的发育。单杠、双杠中一些复杂动作须有专人指导及保护,以免练习不当而受伤。踢毽跳绳,简单易行,可以大力推行。④登山:是良好的户外运动,取其景致自然,空气新鲜,于怡情中健身,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山之乐,由来已久。⑤游泳:古代受气候的限制,不能四季皆行,但春江水暖,更衣游水,沐浴自然,《论语》中有“暮春之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俨然是一种集体的活动了。⑥武术:可分徒手及持械两大类,其目的既有技击格斗、御敌防身的一面,亦有强健体魄、养生延年的一面。在徒手健身术中,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种。其中,五禽戏为汉末名医华佗所创,历史悠久,相传其弟子习此而寿至九十余,至今沿习不衰。太极拳相传为元明道士张三丰所创,是目前练习最多、流传最广、门派颇多的一种健身术。八段锦、易筋经,亦是常习的健身功法。从中国武术的大概念看,内家拳得于导引者多,以健身为首要,而技击格斗、御敌防身为次。而在众多的拳术中,多数属于外家拳的范畴,其作用与内家拳相反。持械,械指器械、武器,民间概括称之为十八般兵器。持械本为战争之用,亦为保身,健身的意义则次之;在近代的武术锻炼上,持械则为保身与健身,失去了用于战争的意义。还有一些以沙袋、木棍等捶击身体的锻炼方式,俗称金钟罩、铁布衫功,意在保身,是武术中未学打人、先学挨打的一种功夫。铁裆功也属此类。它们仍以御敌保身为首要,与养生不完全相同。

关于运动养生强调以养精和运动养生强调以养精练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