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养生好还是运动重要
想要健康长寿,究竟是要静养还是多锻炼?你怎么看?
以前的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那会追求的吃饱穿暖,有个温暖的地方住着就行。而后,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物质条件都上来了,人们开始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于是,各种养生之道都纷纷出现在人们的眼帘当中。对于养生,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说法,也各行其道地尽自己可能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那么,想要健康长寿,到底是静养比较好还是多锻炼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说法,因为不同的人群,有适合自己的办法。我们年轻人,可能要尽可能地通过运动来维持身体的活力;但是对于一些年长或者身体不便的人,静养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我觉得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健康饮食外,还要保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因为运动,可以加快每个人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的速度,从而提高个体免疫能力和心肺功能,从而起到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毫无疑问,运动让我们更加年轻和长寿。但是如何运动,健康运动又是一门学问。运动必须在符合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有一定安全保护的情况下,进行适量的运动。比如年轻人,可以根据天气、自己的爱好和当下的身体情况,选择一些球类、跑步、游泳或者是健身器材等运动。
但是如果上了一定年纪,身体存在个别基础疾病的情况下,身体机能已经不再适合剧烈运动,选择的运动就可以更改为打老年人太极拳、跳跳广场舞以及饭后散步等舒服休闲的运动方式。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静养。那些认为静养能够起到长寿的作用,他们是这么认为的。静养的时候,不仅仅体内的血液流动较慢,这样就不会带来细胞的运动损伤,器官也不容易因为剧烈运动而受到损害,更重要的一点是,静养的人多半心态平和,不易大喜大怒,这样就有利于身体健康,容易长寿。
健康长寿是个永恒的命题,是大家的追求。但是因为各自情况的不一样,又需要每个人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健康计划。因为,无论选择静养还是运动,都是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发挥作用。
身体是靠运动,还是静养?
一般认为,要想身体好,就要多进行体育运动。这里的运动当然是指人的外在形体运动。 果真如此吗?从养生学看,其主体上是偏于错误的。 很多人或许不信,并表示反对,因为国家都提倡体育运动,因为俗话也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请问,运动员长寿吗?尽管运动员肌体强壮,但他们肌肉和筋骨大量的运动,除伤筋痛骨外,必然促使细胞提前老化,体能预支,好些人一退役就体质大降。整个的看,运动员的平均寿命在正常水平以下。 中国女性平均寿命(74岁)为什么长于男性(71岁)?其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女性多数安于家庭,合于生命之道:相对说来,一是做家务更多,家务活的特点是有运动,但劳动强度小,伸筋健骨;二是心神方面更有一份安定,精神上不象“男主外”那样的时有激荡;三是更有慈爱心和平常心,侍亲、相夫、教子,对人生不会过高奢望。 中国书画家长寿是有内在原因的。习书学画,调息养气,悦情畅意,炼气安神,外炼形体,内养心性,动静相适,气血顺畅,形神共养,正顺应了生命体的需要。 形体的运动当然是应该的和必要的,何况生命本就是一种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 但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闭塞的经络因而畅通,特别是对于心包经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心包经的通畅,可以强化心脏的能力,提升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废物的排除。但是并不会增加人体的血气能量。 所以,形体运动有个目的,有个度,它只能是在保障人体筋骨的舒活,引导体内气血运行通畅的意义上进行,做到与静养相合,达到动静相宜,益气调息,和调脏腑,通畅经络,协调平衡,形神共养,以维护生命的目的。因此,运动应以舒缓而非激烈的太极、气功、体操、健身舞之类为最合适,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太极拳、气功与西方的拳击运动相比,就绝不仅仅是一种肌肉和骨骼的运动,而更包括了精神的运动、情感的运动、心灵的运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导引运动。超出导引这一意义范围的运动,必然劳累、拖累形躯,耗散精神,无益于生命。养生不提倡极限运动的刺激。 人作为一个生命体,除了肉身形肢外,还有精神意气,是形神一体(否则就是躯壳一具,而非生命)。“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适量的形体运动能让身体气血导养得理,全身守神;过分运动则使人心神减损,耗能伤命。因此说,保精、养气、守神,是养生延命的主体与关键。 “一生淡泊养心机”,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性。情志过激,势必祸及生命。“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人应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这里有个中西生命哲学的问题。 西方人只见有形之物,没有无形的神、气之类概念,故对待生命也只讲运动养生与饮食、医药养生,而无所谓精神养生;而中国人则不仅讲求运动养生和饮食、气功、房事、医药养生等生理养生,更讲求心理养生,乃至更高层次的哲理养生。 西方人原始思维中将世界看成是静止的物,运动是对静物的锻炼,是静物的活跃与升华。所以西方医学中将人也当成物,象拆零分解机械器物一样地将人体生命进行解剖、手术,不容分说,强权意味重。 而中国人则不同,其原始思维中的世界本就是生命体,本就具有运动的属性。阴阳五行,春夏秋冬,都是运动变化的:气、势、意、念更是变幻不居的。人的形体可以是静止的,而其内在的神、气是变化莫测的。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为气神所钟毓。 对比中西思维理念,中国人将天地、时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将自然与人自身都看成是生命体,主张天人合一,显然是更合乎生命之道的。运动养生与饮食、医药等生理养生还只是着眼于外在形体,比较起着眼于内在心神的心理养生来说,当然是等而下之,更别说深入人生命“骨髓”的哲理养生了。可见,心理养生比生理养生更可靠,静养生比动养生更可靠,运动训练形体,静泰休养精神。 放眼而观,从宏观的时间与空间上看,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渺小的,而容置其身的天地宇宙却是永恒的,广大的,无穷无尽。人生之来虽不能却,生之去也难于止,以有限之身体,置于无限之宇宙,当然是白驹过隙。如不能怡养自身精神,或吸聚天地之精气为人体所用,以全生命,反而以脆弱之身躯,拼命运动,发散精神,以有限付流于无限,以渺小没身于大海,岂合生命大道? “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生命主要靠益气、保精、摄神,顺天时,适地理,和阴阳。中和必寿。在此前提下,再去考虑怎样进行静养和动养,以及哲理养生。在运动养生方面,原则是视心神所需,为畅通气血服务。“《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又“严君平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有道是,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气是更关乎生命有无的。所以说,既要适量的外在形体运动,以保障人体筋骨的舒活,导引内在气血的畅通,更要养心立德,恬淡少欲,清虚静泰,做到保精、养气、守神,修德、纳气,以静养精神。 “接地气”,是老年人最爱说的。其实真是这样。从前笔者并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从退休后,在家里电脑前一坐就是几小时,结果,全身动脉都硬化了,尤其腿脚症状严重,俗话说“老人先老腿”,一点不假。有时候多走点路,脚都疼的不行。后来,笔者被健康问题,逼的每天早晚都外出走上半小时至一小时,真的感觉好了许多,肯定与“接地气”有很大关系。尤其在眼睛干涩的时候,到外面走走运动一下,同时看看满眼绿色,身心立时舒服很多!现代人连办公带住房,绝大多数都在半空中,能够“接地气”实在不可多得,再加上饮食不善,休息不规律,欲望高、压力大,好多疾病就很快找上门来,那么,许多年轻人患上老年病也就不奇怪了!再者,天地人本是一个整体,我们却偏要把它们分开,你说那还能和谐吗?能不生病吗?所以,尽量多“接地气”,应当成为我们日常保健的最佳妙方,何况“接地气”还是免费的呢?!出门接接地气吧,爱光脚的人寿命长阳台养了几盆花,虽阳光充沛,精心伺候,但就是生长不快。行家说,阳台养花,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不能“接地气”,而在大地上生长的植物可以“接地气”,因此即使环境恶劣也容易生长。老人也总说人(尤其是小孩)要“接地气”才能长得结实,而年轻人总觉得那是老人家迷信,“接地气”的说法到底是迷信还是真有道理呢?“接地气”是动物天性自明朝以来,就流行这句口头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人以为这是穷人不怕富人的一句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爱光脚的人寿命长(笔者:佛菩萨都是光脚的,所以佛菩萨无量寿!)。小孩子不爱穿鞋,脱了鞋袜在沙滩上玩,特别高兴;少女脱了鞋袜,把脚泡在河水里,特别高兴;人们到了海滩,脱了鞋袜走一走,特别高兴。反过来,你给宠物穿上鞋,它死活不愿意。难道这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吗?不是。这是动物的天性,这就是接地气。因为动物要释放多余的生物电。生物电多余了,不仅易被雷击,而且动物会感觉很难受。 “接地气”符合古今养生哲理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一升一降,太极相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乖戾,疾病乃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认为人体内的阴阳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只有保持阴气充盈平和,阳气固密秘守,生命活动才会旺盛,身体才能健康无病。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大地是阴气的矿藏,因此经常赤足踏土地,可使地之阴气通过涌泉穴升入体内,从而起到养阴的作用。有周期性的疾病是生物电的充电放电所致“接地气”的说法不仅符合我国古代养生哲理,更为当代科学所证实。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的身体是一个导体,所以,它常有机会吸收静电。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地方,人体所积存的静电,可高达几百到几千伏特。当人体静电积存过多,又没有地方可“放电”时,静电就会在人体内作怪,影响人体内分泌的平衡,从而干扰人的情绪,造成人体失眠、烦恼。尤其是现代的世界,电磁波已经无处不在,其强度也是越来越大,由于外界的电磁波也干扰了人体生物电,当然就会使人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的疾病。许多人食欲下降、乏力、记忆力衰退、失眠、易激动、头晕目眩、头部肿瘤、胸闷、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免疫功能降低、白内障、大脑功能异常、生殖能力降低、孕妇流产、死胎或畸胎等症状,都与生物电异常有关。现代的电磁波太厉害了,几乎无孔不入,每个人都躲不开,这可能就是许多人有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疾病的症状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比如,一个躁狂抑郁症病人会非常准确地三天大闹一次,又莫名其妙地安静了。又如,一个癌病人会非常准确地五天发一次低烧,又非常轻易地退烧了。再如,一个周期性麻痹病人会非常准确地七天瘫软一次,又糊里糊涂地站了起来。总这样下去,谁也受不了,可是怎么办呢?于是许多人高价聘请专家会诊。其实,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个周期性,刘纯在《短命条辩》里说:“病家不接地气,故阴阳不通。是之阳气自行消长,而症候随之消长。嘱病家每日赤足走路,半时辰即可。”也就是说,这个周期性是生物电的充电与放电的过程。水泥磁砖让你接地气,木地板、地毯会伤身有人说,我的屋里铺着高级的木制地板,这是我有钱的象征;有人说,我的屋里铺着高级的地毯,这是多么豪华;有人说,我的屋里铺着高级的橡塑地板革,这是多么干净。我说你们处于危险中,因为你们与地球绝缘。屋里一定要铺水泥或者瓷砖。每天光脚一小时预防很多病。
人体静电对健康有这么多的危害,且又难以避免,怎么办?医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常与大地有“肌肤之亲”,将静电释放到大地中去。赤足行走或赤足坐在、躺在草地上,不仅会感到特别舒服和清爽,而且可以驱除因体内积存静电过多而导致的失眠、烦恼等症状。“接地气”现在在国外很流行。也就是说,你不必请专家会诊,每天光脚走路一小时,就可以慢慢消除这个周期性的症状。据我的经验,大概需要一个多月才能见效。有人说,这太慢了;是的,平常不养生,有病就不轻。总之,不要认为古人很笨。他们思考的问题比我们现代人细致,许多经验教训,他们已经写下来。然而许多现代人不明白的问题,却不去请教古人;费了几十年的努力,才明白古人已经明白的道理。应当指出,药物不是万能的,因为科学家至今也没有研究出防止雷击的药物。倒是光着脚丫子走一走,就能够防止雷击,还能预防许多疾病,这就是古人提倡七分养的道理。 穿棉布底鞋也可“放电”如果实在不能赤足,可穿棉布底鞋,棉布是具有导电性能的“静电亚导体”,穿布底鞋在土地上走,人体静电能通过棉布鞋底释放到大地中去。现在人们穿的鞋子基本都是不导电的人造塑胶鞋底,加之城市地面普遍“硬化”(柏油、水泥、地砖都是不导电的物质),住楼房,乘汽车,都市人时时刻刻被包裹在“绝缘体”中生活,人体自然会聚集起很多的静电。日本就明确规定童鞋不准使用绝缘胶鞋底,否则便以违法论处,目的就是防止过多的静电影响儿童发育。 走到户外,与大地尽情地亲近吧,接接地气你会变得更强壮。
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哪个更重要?
嗯,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可又有这样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可以看出来,吃饭和运动这两样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营养和运动到底是哪个更重要,这也就决定了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哪一个更加有用。
如果你是小区的公园中可以看到,社区中大多数在运动的人,几乎很少能看到年轻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在积极运动,他们的时间充足,每天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散步,跑步,爬山,太极,大街小巷。几乎都是他们在运动。可是按道理来讲,这样运动以看得出来积极,他们的身体应该变得更加强健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很少生病,体质也变得好呢,可是到后期的时候毛病也没有少。
那么这个是什么原因呢?运动养生难道没有用处吗?其实是因为老年人身体本身就虚,他们一味的运动,但是同时他们也没有缺少了食物养生,但是他们对于吃饭要求的却是粗茶淡饭,以素食为主。这样子同时进行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但是是运动养生的运动量上去了,食物养生却很清淡。
所以说不能够仅仅注重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也要看重,如果你在运动养生,你食物养生的营养物质一定要补充好不能一味的只运动,但是却不补充消耗的物质。身体要好,还是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的。所以说食物养生和运动养生不是哪个更重要,而是要相辅相成,一起进行。
到了五十岁的男人,健身重要还是养生重要?
衰老与死亡,人类的终极课题,二三十岁的时候,还可以搁置问题不去想。人到五十,各种衰老迹象接踵而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五十岁的男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都进入了衰退的阶段,就有人疑问,男人到了五十岁,是养生重要还是健身重要?首先要区分开什么叫做养生和健身。
什么叫养生?
养生最开始是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的含义就是善养生机,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在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不单单指的是养身体,还包括养心、养性。并不是一些所谓的“养生大师”、“养生专家”所宣扬的一些养生的补品和不科学的方法。
(1)养身。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2)养心。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知足者常乐。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3)养性。是指知晓人的身体机能与天地万物相应,就可把握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并作用于身体,做到德行周备,感通天性、调节情性、回复善性,也能劝勉他人返朴归真、积极向善,使其长寿延年,实现社会和谐。
什么叫做健身?
健身是一种健全人的身体、增强人的体质的运动项目。健身的运动形式和练习手段需要根据人体生命科学的原理来进行制定,以达到推动人们身心健康的目的,不科学的过激运动则会导致人体身体受损。坚持锻炼对于任何年龄组的人都非常重要,五十岁的男人则更为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的风险逐渐升高,而锻炼是降低慢性病风险最有效的办法之一。但是要注意方法,循序渐进,健身时注意安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训练,提升心肺功能,增强肌肉,促进新陈代谢。
其实这两件事并不冲突,这两者最重的目的都是让身体更健康,养生其实是保障健身的基础,同样健身运动可以产生活力,生命来自运动。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自己平时要有热爱运动的好习惯。随看我们年纪在慢慢地变大了,不能以追求更高更强来进行身体的锻炼。而应充分的适应自己的身体锻炼方式为主,锻炼与养生相结合的道路有序地锻炼我们的身体。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为什么?
应该静动结合。
运动可以改变血液中的许多化学成分,产生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减轻精神压力和紧张,让人感到精力充沛。有人说,如果你希望改善身体状态,应该从改善精神状态下手;如果你希望改善精神状态,应该从改善运动习惯下手。
研究发现,有规律的运动比药物更能改善糟糕的情绪,不论何种压抑的心情,可能都会被10公里的长跑所改变。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的文化对运动的益处更是不断强调,今天在任何城市,都可以看到人们在散步、慢跑,或做其他运动,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名医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医学家提出“生命亦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静养,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静养可以养精蓄锐,积蓄生命能量,重在保养精神。《内功图说动静互根说》指出:“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绝,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气,精必颓,气必馁,而神必倦。”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躁动的年代,保持精神的宁静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那么,到底是运动好呢,还是静养好呢?其实,生命就在于动与静的平衡。动,就是躯体的运动;静,就是精神的宁静。动和静的平衡是自然的法则,也是人体健康的法则,只有做到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形神兼养,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特色。“形”是指人的身体生理,“神”即是人的精神心理。古代医家认为,养形的关键在于动,养神的关键在于静。
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就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它们都强调躯体动而意念静。尤其是散步,可能是最接近完美的运动,因为它几乎适合任何入,而且没有任何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散步令人愉悦,特别是在好的自然环境中散步;散步能燃烧热量,锻炼肌肉,不会损伤身体;散步能促进创造性的思考,促进友爱和交流。此外,慢跑、游泳、滑雪、骑车、打球等有氧运动,也都非常有益身心健康。
扩展资料:
运动可以让我们拥有年轻的动脉血管,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博士曾说过:“动脉是显示一个人年轻或年老的最佳部位。”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找一些方法,来避免血管的栓塞,但收效甚微。而运动却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这一点,因为运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扩张动脉血管、减少栓塞。
运动还可以让我们保持肌肉的力量。研究发现,肌肉如果不使用,就会萎缩,并以每天1%的速度丧失其力量,所以要使肌肉有力量,必须不停地使用。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年人行动迟缓,似乎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活力,但我们也时常可以见到一些步伐矫健的老人,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许多老人的衰弱,并非是由于年迈,而是由于不再运动了。
运动健身和健康养生哪个更好
健身养生与健康
我们通常讲的锻炼是体育运动锻炼,体育锻炼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对抗性等特点和功能,深受大众的喜爱,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实践性是广而多又深且强,进而讲,体育运动的高速发展也是有必然的趋势;同时也要说,体育运动锻炼具有科学实践的可靠性,适当的运动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锻炼人的骨骼的灵活性,调节人与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增进人的心身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健康,延长人的衰老时间和衰老程度,增长人的生命寿命。因而,体育运动锻炼是人们身体健康的良好选
特别是在健身房健身时,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对流装置,将会导致废气在有限空间里不断循环,这对于做有氧运动的锻炼者来说,没有好处。
健身锻炼是健康生活方式所包涵的内容之一,也是健康生活的保障条件之一。健康生活方式离不开健身锻炼。在健康与健身的领域中,健康体适能监测与评价是重要的方面。健康体适能是反应大众良好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包括心肺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以及肌力和肌耐力。通过对这些能力的测试可以从量化角度肯定一个人的健康水平。
提到健身就要说到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从词面解释:养生者,调养生息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方法实现自己的健康长寿。“烦恼”,“失落”,“厌世”是不利于养生的?。对于科学养生所选择的途径也有很多,人与人所处的区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有很大差异,因此,每个人在养生之道上应该因人而异。
遇事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中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道出了科学养生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斤斤计较,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忍气不争吵,处事和为贵。节食加节欲,生活有规律。??身心常锻炼,动静要适度。??不动不行,不静也不行。动多静少,不注意休息,则增加身心疲劳,降低血糖供应,不利健康。只静不动,常睡懒觉,易使身体僵化,关节失灵,也不利于科学养生。正确处理动静关系,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动静适度,对身体有益。科学养生才能健康长寿。
关于平时不养生好还是运动重要和运动好还是不动养生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与运动养生相关的工作
- 下一篇: 龟息养生运动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