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养生之道是运动吗
南怀瑾的一日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人体的健康长寿除药物的调节外,更重要的是养生之道。其实每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能够活到百岁的。但往往饮食不节,起居失调,寒暑相交,情志所伤等原因造成体弱.多病.早衰甚至夭亡。人们要想延年益寿,就重于防病的基础上下功夫。必须外避严寒酷暑,内扬正气,饮食有节,劳逸有时,心胸开朗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若人人都能做到如下几条则会健康长寿乃至百岁。 一.饮食有节:饮食是脏腑.气血.全身内外的营养源泉。但暴饮.暴食.偏食即可伤五脏,如饮食不节,气血生化之源会导致气血虚弱,五脏失养,故疾病由此而生。 二.劳逸结合:劳动和休息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过劳则伤气损血,过逸则气滞血淤。所以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而保证气血充沛,运行无阻,身体自然健康。 三.注意情绪的调节:情绪是调节人的精神面貌,思维活动的主要因素。如情志调节好,则不会发生七情病变。所以一个人要坚定信念,广阔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操,要提高文化修养。 四.环境的变换:环境对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多种些花草,养鱼,养鸟等.都是可调节心情的新鲜剂。 五.注意气候的变化:冷热是调节人体各器官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意季节之交,以确保阴阳.寒热的平衡,以防外邪侵袭。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完整版是这样的: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养生应该活动筋骨,有一个劳累的过程,一动不动那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劳累也要有一个程度,不要太过疲惫,这个是非常符合养生之道的。
现在正是春季,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季节,那么在这个阶段里应该做哪些事情呢?在这里就应该用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了,运动本身就是养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有些人去会踏青踢球,有些人也会去放风筝,这都是非常好的养生活动。
我们所常说的养生指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更加符合人类的作息,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你躺在家里不动弹,这肯定是不符合养生规律的,无论是从饮食还是从睡眠以及从人的活动上来讲,人都应该符合生物规律。
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生命在于运动,但凡养生的人都应该注重身体的锻炼,但是什么锻炼都应该讲究一个度,作为年轻人应该适当的去运动,而运动的过程会自己身体出汗从而拉动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未成年人锻炼也会有助于长高,成年的锻炼会让你的身体处在一个年轻态。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这样的标准如何把握呢?就是我们在出去锻炼的时候感受到轻微的出汗,又没有大汗淋漓,这个状态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对于那些上了岁数的人养生最适合的应该是那种有氧运动,比较缓慢,但是不需要太过耗费体力的运动,比如说太极拳,再比如说走圈,这些方法都不错。
综上所述,养生之道常遇小牢指的就是人的养生离不开运动,但是运动应该适可而止。
南怀瑾:为什么春天要养生而不能杀生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中所讲。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此谓发陈”,第一句话不是说春天的三月哦,尤其不是阳历,是讲阴历。这是指春天的三个月。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
请注意,我们研究东方的医学中医,也必须要了解印度的医学。印度一年只有三季,一季四个月,可是它的医理跟我们差不多,各有长处。我们的藏医用的是印度的医学原理。国家统一以后,有的藏医加上了中国医学的道理,这点需要注意。“春三月”是春季三个月,根据医学来讲,“发陈”就是旧的换成新的,陈旧的发散了,变成新的;也就是说生气来了。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我们的身体与天地的气候配合在一起,以道家的观念讲,人的身体是个小天地,整个的天地只不过一个人身。这是旧的天文科学研究跟人体配合的观点。春天是生长的季节,万物欣欣向荣。下面我们只要念下去,重点地讲。
说到养生,还有一件事告诉大家,《黄帝内经》有个主要的观念,与道家讲的相同,生命重要的是养生,保养,不是卫生。西方文化讲卫生,是消极的。卫是保卫,防御。养生是积极的,把现有的生命再加培养,自己来培养。这里讲的是养生学,不是卫生。但是怎么养生?下面讲到春天应该如何,只不过我们人现在做不到。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早晨起来多运动,我也常常告诉许多学禅的运动家,尤其现在人,学武功的,学禅的,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到公园到树林,打拳练武功。我说你不要命啦!什么意思呢?夜里在公园山林里,吸的都是碳气;因为草木到了夜里放出碳气,早晨起来放的是氧气。结果非要夜里去练不可,真的有意思!这个需要懂得啊。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古人头发都是绑起来的,最好是散开,给它生长。我们人同动物一样,春天也脱毛,秋天也脱毛,动物也春秋两季换毛的。我们身上也是一样,大家没有注意。所以这个时候“以使志生”,使你意识精神来了。“生而勿杀”,医学同政治有关系,不要杀生。“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于生物世界,只能够施出去,不要罚,不要杀生。你们都晓得秋后算账,对不对啊?为什么呢?中国以前的法令,就是犯了重罪的,除非很严重的,很少当场处理的。判决以后,一定等到秋天处决,就是根据气候时令,因为春天不准杀生,所以“秋后算账”是这样来的。秋天到,该杀头的才会杀头了。以前几千年的帝王政策,说春天是不杀的。
所以古人有两句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春天的鸟不准打,因为小鸟正在窝里等着母亲回来喂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这个道理,同气候是有连带关系的。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是关于春天养生,是这样一个情形。
国学大师南怀瑾是怎么养生的?
受访专家:
李洪娟,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朱庆军,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
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但他却精研国学,对儒、道、佛均有精湛的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医学养生等诸多学问。而且融会贯通自成一派,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其一生著书无数,书中不乏一些调病养生的验方。
失眠:身体蜷起来睡
我们常常讲,人老有几个相反的现象:哭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眼泪就出来了;现在的事情告诉他马上就忘记了,小时候的事情都会记得;坐着就睡觉,躺下去睡不着。人老了很多古怪的事情,都是相反的。医学的道理,心肾不交就是水火不交了。
道家有个办法,不管老年中年或是少年,失眠时,把身体蜷起来睡,变成婴儿状态,两个脚缩拢来,两手也抱起来,容易睡着,这是勉强使心肾的气交。交就是连起来接上电了,这样可以睡着。
——据《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
点评:“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中国养生理念自古就非常讲究人的姿势对健康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李洪娟教授介绍,人朝右侧蜷睡是最佳的睡眠姿势,有助于减少失眠和改善睡眠质量。
而趴着睡会造成颈椎损伤,上年纪的老人仰着睡,头部松弛的肌肉压迫气道,引起“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心肾两脏在生理上的协同关系,中医称之为“心肾相交”。“若肾水不能上滋以养心,心火不得下交而温肾,会导致‘心火独亢’而引发失眠。”安徽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朱庆军说,将身体蜷起来后,心肾距离减少促进气交,也像婴儿睡在母亲的子宫里,是很有安全感的睡眠姿势。
此外,睡觉前要安静心神,不宜做剧烈或伤脑的活动。听音乐、读书、泡脚都有助于尽快入眠。
气愤:只念一个“空”字
我当年学道时,有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另外有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或失眠的人也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据《如何修正佛法》二十七讲
点评:南怀瑾的想“空”字的方法和现代医学中的“移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即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缓解不良情绪。除了想“空”字,还可通过画画、练毛笔字、听音乐等让脑子和神放松下来。“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分管不同情志,其中肝主怒,爱激动发火的人气血向上涌,易伤肝气也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肝郁气滞又会激发人的坏脾气,之间互为因果。”朱医生介绍,口服逍遥丸、玫瑰花泡水送服六味地黄丸等疏肝解郁效果不错。
肺病:用鼻孔的肌肉闻气
有个气功法,曾治愈了不少的肺病患者。将右手握拳,大拇指竖起,放在背后两肩胛骨下端的高度,在脊骨中心点。左手握拳平置肚脐上。这时开始用鼻孔的肌肉闻气,闻之有声,就好像闻到一样好吃的菜,要多闻一下似的。这样闻气,一连六次,再口吐“呸”音,将气呼出。如此继续作下去,一连三十六次(六闻一呸为一次),即浑身通畅,甚至汗出。原来呼吸不畅通的人,经过三十六次的呼吸练习,即得鼻孔畅通无碍。若不能站立躺在床上试作也是一样的。
——据《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点评:用鼻孔的肌肉闻气是遵循动作配合呼吸的“导引吐纳”法。左手握拳平置肚脐任脉,右手放在背后正中的督脉,通过刺激人体中最重要的两条经脉导引气血运行,再配合吐纳,可有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和呼吸系统疾病,朱医生说。临床上李教授也常训练患者进行深呼吸。将一口气呼吸到丹田,再慢慢排出,有利于将肺泡里的浊气排出。但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癌和肺结核患者要以静养为主,不宜做太剧烈的肺部运动。
肠胃病:桂圆花椒敷肚脐
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
——据《我说参同契第五十四讲》
点评:用桂圆、花椒和艾绒敷肚脐是南怀瑾从道家经典中采集的养生小方法。“这三种既是易买到的药也是常用的食物,药性偏温。可以将它们分别捣碎研磨成粉后,包在一起贴在肚脐上,使药性直接发挥作用于肚脐,治疗肠胃病及温阳益气效果快,还不会产生副作用。”
李教授在治疗时一般会增加一个步骤,即将三种药包在肚脐上后,隔脐用灯照射或点灸加热半小时,疗效会更好。“很多人犯了肠胃病,源于肚脐周围温度低,脾虚和消化能力差。而加热能够提高腹部温度,增强胃肠道酶的活性,进而改善脾胃吸收的能力。”(作者: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王小磊)
凡标注来源为“健康时报”或“健康时报网”的稿件均属健康时报社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为“健康时报网”并附上原文链接。如需内容合作,请联系010-65369672。
“想长寿,多运动”,是养生之道吗?你知道有哪些长寿的秘诀吗?
其实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多运动确实是长寿的秘诀之一,养生的三要素就是全面补充营养、保持合理的睡眠和适合自己的运动。所以说经常对自己做一些合适自己的运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的不同,我们运动也应该是有选择的,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总结几点运动的要素,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尽量做有氧运动
首先我们对于运动方面要尽量保持有氧运动,因为有氧运动的好处非常多,可以这么说吧,如果不是确实要针对某个部位的肌肉进行训练,那么我们一定要进行有氧运动,因为良好的有氧运动可以让我们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和大脑供氧的吸收。
2、不要剧烈运动
除了一些特殊锻炼,我们尽量不要进行一些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一般情况下是无氧运动,而且剧烈运动对我们肌肉和内脏的负荷比较大,如果单单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尽量要避免一些剧烈运动。
3、恶劣天气不要运动
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既然运动了,就一定要坚持,其实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只有坚持运动才能产生最有效的效果,但是,在大雨或大雪的恶劣天气,我们也不要坚持运动了,因为在这些恶劣天气运动给我们身体带来的伤害,比坚持运动还要大。
南怀瑾怎样论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有一种物体混混沌沌、无边无际、无象无音、浑然一体,早在开天辟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独一无二,无双无对,遵循着自己的法则而永远不会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远不会停止,它可以作为世间万物乃至天地来源的根本。我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它的本来面目,只能用道来笼统地称呼它,勉强把它形容为“大”。“大”是指不停地运转、变幻,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远不至,穿行于古往今来、八荒六合,到达极远处又返回事物的根本。正因为道是如此无穷无尽,所以说道很大,从而遵循于道的天、地、人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含义
“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双方对立统一,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然:形成的意思)。
“有”源于“无”而归“无”。“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
“无”和“有”是一体的两极。“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
无有就是道。往返的运动,或自然,就是德。德就是道内两极之间往返的关系。
一是无,二是有。一生二,二归一。一生二归交合而生的三就是德,就是自然。
一是阳,二是阴。阳授阴,阴受阳。阳授阴受交合而生的旋转就是德能,就是自然。
阴阳有限而失衡,阳授阴受失衡而生正负。产生正负的旋转仍是德能,仍是自然。
方法论
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南怀瑾的养生之道是运动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南怀瑾的养生法、南怀瑾的养生之道是运动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上一篇: 传统运动养生学的发展时期
- 下一篇: 90后养生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