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与养生运动
子午流注对应的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什么?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条经脉。12个时辰与人体12条经脉的关系,反映了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的观点。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更替,环环相扣,互补互济、十分有序。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对应关系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
巳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了解如何根据子午流注喝水有利于养生
子午流注与养生
简单地来说,子午流注是把人的十二条经脉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盛衰规律,有序地联系起来,又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配的关系,预测出某脏腑经络的气血在某个时辰的盛或衰,环环相扣,按照气血的盛或衰来进行治病养生,使治病养生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医学上第一次把生命与时间有机结合起来的治病养生观念,这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地方。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自然界日夜更迭和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是息息相关的。能够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身体调养,才能让养生效果事半功倍。现代时间生物学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从字面看,“子午流注”是由“子午”和“流注”组成的,以子午言时间,以流注喻气血。
具体地说,子午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也是阴阳转化的起点和界线。“子”和“午”是时间的两个极点,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记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子:为十二地支的第一个序数,若配月份而言,为农历十一月,若配二十四节气而言,为冬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冬至阴至阳生,冬至之后,逐渐夜短昼长,若配时辰而言,为二十三点至一点。午: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个序数,若配以月份而言,为农历的五月,若配以二十四节气而言,为夏至节所在之时,若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而言,夏至阳至阴生,夏至之后,逐渐夜长昼短,若配以时辰而言,为十一点至十三点。
“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流注”从狭义来说,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诗经》:“如川之流,丰水东注”即为此意。这里借用“流注”是指人体经络中气血的流行灌注。
子午流注将人体气血运行比拟为水流,从子时到午时,再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先后不同,人体阴阳盛衰,营卫运行,经脉流注,时穴开阖,都与自然界同样具有节律变化。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盈时而至为盛,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方可有效地调和阴阳、纠正机体偏盛偏衰。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上的体现。
子午流注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针灸大成?论子午流注》说:“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所以说,子代表阳生,为阳气之首,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生,午为阴气之初,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它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运动规律。
一日十二个时辰,人体气血一个时辰流经一条经脉。流行次序是:子时胆经——丑时肝经——寅时肺经——卯时大肠经——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经——申时膀胱经——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最后再流入肺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
天干与五脏六腑相配: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地支与五脏六腑相配:子胆、丑肝、寅肺、卯大肠、辰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膀胱、酉肾、戌心包、亥三焦。
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子午流注的内涵是什么?
一、什么是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二、为什么叫子午流注:
从字面看,是因‘子午’、‘流注’而得名。‘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它们分别表示两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范畴或概念,是我国古代用来纪时、标位以及纪述事物生长化收藏等运动变化过程或状态的符号。“流”、“注”两字,乃表示运动变化的概念。顾名思义,子午流注就是时空和运动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天合一理论在传统生命科学的体现。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三、了解子午流注的意义: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更简单说,子代表阳,流代表阳生的过程,午代表阴,注代表阴藏的过程。子午流注遵循太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变化展开为四象,就是太阴少阳太阳少阴,用四季做为代表符号,其功能分别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亥子丑为冬,依此类推。人体的活动符合此规律时,身体处于自然的状态,有消耗也有补充。如果破坏此规律,则只有消耗。生命处于能量加速损失状态。
四、子午流注的内容: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不同的经对应人体的不同的功能系统,比如小肠对应人体的吸收功能,并不是简单只对应实体的脏器。
子午流注对应的十二时辰养生法
子午流注对应的十二时辰养生法:
子时:夜里11点到次日凌晨1点,胆经当令,“当令” 就是当班的意思。子时,最宜睡觉保护阳气。
丑时:凌晨1点到3点,肝经当令。丑时,养肝正当时,肝主生发,经过子时,丑时的阳气开始生发起来。肝脏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
寅时:凌晨3点到5点,肺经当令。从3点到5点 这个时候开始,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肾需要多少,这个气血的分配是由肺经来完成的。
卯时:早晨5点到7点,大肠经当令。卯时,排毒的最佳时机,到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人都开始新的一天。
辰时:早晨7点到9点,胃经当令。加上这个时候阳气最旺,进食也最容易消化。
巳时:上午9点到11点,脾经当令。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脾是主运化的,刚刚吃过的早饭,下一个程序就该轮到消化和吸收了。脾就是负责这个环节。
午时:中午11点到13点,心经当令。在午时小睡半小时,也有利于养养心经。
未时,多喝水能保护血管,这个时间段,吃过的午餐由值班的小肠负责吸收。
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经当令。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到了下午3点,很多人精神又来了。
酉时:17点到19点,肾经当令。
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心包经当令。戌时,拍打膻中穴,增强心脏活力,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
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三焦经当令。亥时,休养生息养百脉,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
发展历程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
子午流注抗癌疗法来源于这样的规律,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的调整患者气血,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时间规律。
关于子午流注与养生运动和子午流注与中医养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在太阳下运动养生
- 下一篇: 适当运动养生的基本方法